转自网络 发表于 2013-5-29 00:21:57

洱海深处 "误"识大理

洱海深处 “误”识大理
很多人对大理的向往,来自于对“风、花、雪、月”四个字的无限憧憬,而我也不例外。没办法,这四个字确实给我们这些追求罗曼蒂克的人带来了太多的遐想和期望;加上前两年“还珠格格”中无数遍的强调“家家有花,处处有水”——大理,自然伴随电视剧的热播成为热点。只是,大部分去过的人却没有在苍山下,洱海旁,蝴蝶泉边,喜洲村里找到想象的浪漫,于是有了“盛名之下,其实难覆”“见光死”等说法,每次在网上看到批评的帖子如潮,我都要恭喜自己,因为我的大理与大多数人看到的有一定的“误差”。

12:30 出走
事实证明背着包走在大理古城的街上是很难的,因为有无数的人会给你介绍各种各样的旅游服务,直至人眼冒金星,不知眼前的一片红色,到底是古城樱花还是大脑充血。心中唯一的想法就是——离开。。。。。。以最快的速度。。。。。。自行车。。。。。。 我——一个因车祸而多年不敢碰自行车的人——的洱海单车之旅就这么意外地开始了。

1:00 三塔
从苍山门骑车出城,崇圣寺成为当然的目的地。但古城是依山而建,城中的街道就有一定的坡度,从苍山门出去是个大大的上坡,骑到一半居然就上不去了。没办法,用老法宝吧——推。反正没人规定自行车一定要骑,也没人规定一定要谁骑谁。我们只要共进退就好。想我初二那年,我还不是推着我的宝贝车过了12个立交桥完成环游外环线的壮举。出了城门,照旧还是一个上坡,痛苦的爬行到了三塔前。


背枕苍山的三塔修葺一新,象放在丝绒锦盒中的三件珍宝,而那厚厚的云层,就是宝盒的盖子,厚重中透着一丝轻柔,三塔的线条也在这衬托下显得异常的硬朗,却又透出一层贵重物品特有的娇柔。但我没有进去参观,一则门票太贵,二来没人看车,三嘛,我回头望见了洱海。


对洱海的印象完全来自于大同小异的文字:“ 象海一样壮阔” “坐船在海上飘荡”等等。大体是说洱海象海一样广阔,但没有人提过,洱海是一副那么美的田园图画。站在一个相对高点,下面的洱海是蓝色的,天上白色的云和洱海边白色的房子互相呼应,而近处的麦苗在冬日里依然是嫩绿的色泽。没有一种颜色是夸张的,几种柔和色彩的叠加却同样地让眼睛欲罢不能。和谐,果然是当今最重要的词语,比突出更胜一筹。

沿着崇圣寺前的公路下坡,我情不自禁地冲向了洱海深处。


1:30 入村
214国道上,我在骑行,唯一的想法就是离被村子隔开的洱海近些、再近些。可惜国道与洱海是平行的,无论怎样努力,我们还是同样的距离。各种大客车与我擦身而过,感觉每看她一眼都要冒着生命的危险。出于对更美景色的追逐与安全的考虑,我决定进村。

这里每家都引洱海的水灌溉,所以沿着沟渠很容易就到了水边。不幸的是,水边没有地方让人驻足,村民告诉我,只有再向前走很远,才能到达一个叫海舌的地方,与洱海做近距离的接触。万幸的是,我遇到了村中的另一副原始景色——淳朴的村民、水边休憩的小铁皮船、送我很远的小狗,水沟中悠闲自得的鸭子,谁会嫌弃在这种景色多走一会呢。于是,我决定不回国道,在村中前行。

2:45 休息
洱海的村子是以水渠为天然界限,彼此分开,但又路路想通。我走的是村子里最大的石板路,但各村的生活水平不同,路面质量也不是很一致,改不了的是每骑几步,到一家门口,就会有一条5厘米左右的放排水管用的沟,我就这么一步一颠的过了几个村子。

纬度的关系,虽然是冬日,太阳还是有些大,加上一直赶路,出了不少汗,有些口渴。但一户户大门禁闭,找些水还真有些困难。恰巧在村中看见了一个三轮车,里面几个塑料水桶,装满各种液体,虽然不知是什么,但不确定将来的路程,自然不能放弃这个补充体力的机会。


这里和古城相隔不远却鲜有人问津,所以村中的人语言不通,连比带划的总算要了一杯木瓜水。老板娘熟练地从一个塑料桶中舀起了一杯水,往里面加了点类似糖精的东西给我,等我尝了一口后,小心翼翼地问我:“甜吗?”村中几个玩耍的小孩也停下脚步好奇地等待我的回答,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点头应了句:“很清香。”她如释重负地笑起来,重复着:“甜就好,甜就好。” 满足地继续推车叫卖。孩子们听后高兴地一哄而散,临走时愉快地哼者歌。一时间,只有我在阳光下,慢慢地品位那杯木瓜水。我从来不知道,一句肯定能给这么多人带来单纯的快乐,我也许久没有见过谁会这么在意自己的东西有没有满足别人,虽然它只是一杯5毛钱的饮料。于是,那杯夹杂了孩子笑脸和歌声,老板娘紧张和满足的木瓜水成为我人生中一道不可复制的美食。

3:30 村口的风景
继续前性,骑行速度很慢,皆因墙上面的各种标语,内容从远离艾滋到土地改革无所不有,囊括了几十年里的中国经济与政治走向,如同穿行于半个世纪的历史。突然一块大空地显现眼前,这些标语将我引到村中集会的场所——戏台与风水树下。

白族的很多老村子都会有一棵百年的大树,如同一个见证了一辈辈兴衰的老人,了解一切起伏的智者。可惜的是,在喜洲等景点,它的树下只有商人而没有村民了。所以,对于我,能看见风水树下的真实人生是多么幸运的事。
树下有人打麻将,有人绣花,几个老太太在闲聊。旁边摆着一些小食品,但看不到摊主,估计混迹在这几群人中。没人对我的到来表示诧异,也没人表示欢迎,更没人问你要不要点什么;我是过客,是看客,还是不速之客,没人关心,他们继续他们的生活,不会由于我的到来和离去有什么不同, 一切都那么随遇而安,从容。

大树的对面就是戏台,木头的颜色已经班驳,外部的颜色有些已经脱落。但台顶的太极图案和手绘图画却依然清晰,用柔和、艳丽的色彩勾勒出一个个动人的神化和爱情的故事,精美程度不亚于颐和园的长廊彩绘。左右两边为突出的一龙一虎,威猛中不乏可爱。一直喜欢白族民居中的手绘图案,色彩温和而不张扬,人物体态舒展,面部表情丰富,甚至一度把白族人门口的画作为衡量他家富裕程度的标志。

没看到戏台的台阶,也没有人在上面表演,但戏台本身就是一场让人留恋不已的戏剧。

在这安详的村中午后,坐在大树下,凝望古戏台,时间停滞,遗憾的是,我不能停。

走前发现,原来是同治年间的旧物,心里立刻充满了不期而遇的惊喜与快乐。

3:40
告别戏台,却发现了一个规模比戏台不小,却比戏台新的建筑物,门口还放着台车,以为又是什么新建的旅游景点,但见老人走进走出,一看门口匾额——敬老院。福利机构的房屋是全村最漂亮的,说明此村的文明程度不低。

旅行在这些微小而快乐的发现中继续,直到跨在界河上的桥着实难倒了我。明显高出地面1米多,虽然有两个楼梯,但45度的桥身让我觉得推车过去都是很大的挑战。好在四周望了望,发现还有一座好走的桥,不禁纳闷,这村人怎么这么有钱呀,桥都比别人多修一个,仔细一看才知道,此桥乃嘉庆年间古物。难怪推车都过不去,设计它的时候还没自行车呢。

4:00 
随着骑行时间的增加,我开始怀疑我的位置了,地图上标海舌离古城只有10多公里,我已经骑了2个多小时,却还没看见影子,问路的频率也开始增加。海舌公园有两个标志,一个是公园,另一个是海心亭,由于今天的路线实数以外,我也不知道海心亭是什么样子,所以当我看见一个亭子时,以为自己终于到达目的地了。就毫不犹豫地拐到小路上,奔亭子而去。

当我高兴地闯入亭子时,迎接我的是一家正在准备饭菜的人们。就象我被吓到了,他们显然也被我的冒失举动吓得不清。但我觉得他家也不是普通家庭,因为没人会在自己家院里搭个两层楼高的亭子呀!而且仔细看那亭子里面,居然有很多彩绘雕像,好象是道教的人物,外面的柱子上,几种鲜艳的颜色刻画的龙,做工当然不比故宫的,但也相当栩栩如生。经过人家允许,我进了内院,里面居然有个佛堂,堂里供的是菩萨,外面还有供桌,放的是个卧佛,最让人费解的是在院子的角落里供着一个赶着某种牲畜的壮年男子。(请原谅我这么说,我实在不知道他赶的是什么,又不好乱猜,毕竟是人家的崇拜嘛)。辞别主人出来后,发现墙角有很多香灰,才知道这哪是什么公园呀,估计是这几个村的家庙。此时也恍然大悟,原来我看到的那个赶牲畜的男子是这附近的本主神。以前只是听说,却不料用这种方式得以见到。或许白族的道教佛教合一在很多庙会见到,真能见到本主的恐怕不多。我又幸福了一次。

4:30
因为走错路耽误了不少时间,又不知道前方到底还有多远,我开始有些着急起来,骑车的频率也明显加快。说也奇怪,自从过了那个庙,这边的村子明显条件差了许多,不再是深宅大院,大门紧闭,而是木头的低矮房屋,连院门也不曾看见几个。院中堆积着编到一半的草筐,木头和各种杂务,凌乱而破败。几个女人坐在院子里绣花,好奇地看着我经过。我瞟了一眼他们手中的活,就是古城中比较廉价的那些纪念品。

所有的人看见我这个外来客都露出疑惑和好奇的表情,仿佛这里很少有外人造访,看见我微笑后显得异常兴奋和开心。原来一条河几十米的距离,隔开的却有可能是两个世界。

5:30 海舌公园
最后的1个小时骑行异常的考验体力,随着离大理景区的遥远,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发生变化,最后的两个村子已经几乎看不到柏油路面而是土路了,在不停的问路中,和对前方的质疑中,快被颠散架的我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海舌公园。

海舌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村中的路到这里就象舌头一样伸到海中,所以,路的最后尽头是三面环水的。在这里,是我们可以和洱海最近的接触。它原来是一处景点,但因为交通不便逐渐被人遗忘,如今更是人迹罕至,大门紧锁,只有一个小门可以通过。

初入公园,一些废弃的游乐设施安静的躺在角落,一副残破的景象,心中不免有些失望。但土路的尽头,洱海突然地印入眼帘,心里为之一震,所有的奔行,都只为这一刻的对视,而在这直接的对视下,却没有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下了车,路的两边此时已是水的世界了,即使路边的树木也是扎根于水中,在这里洱海拥抱着大地。没有风,却有一点微微的浪,一层层拍打过来。远处,一艘小船在水面上停留,不知工作还是休闲。我就这样蹲在水边,享受这得来不易的宁静。

不知不觉,天色不早,与洱海告别,却在回头取车时发现了一天中最后的惊喜。天上厚厚的云层被撕裂开,阳光从一条条缝隙中斜着撒向大地,我却因为视野的开阔看到整个阳光行进的轨迹,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做“光芒万丈”。

6:00 终点 喜洲
出门骑回大路,却遇到首次的迷路,在一个三叉路口游离了很久,几乎把每个路都走了几步,终于确定了去喜洲的方向。这时我的伤腿已经觉得不太舒服了,好在其实离喜洲很近,找对了方向20分钟就骑到了。到达喜洲时所有的店铺已经准备打烊,没有了人潮的街道还原了它的本来面目,历史在那长满青苔的一砖一瓦中静静流淌。街上走过的都是快步回家的当地人,迎面的浅笑,掩饰不住对回家的渴望、期待和心满意足。让我这个许久不曾回家的人忽然对家有了阵阵思念。

来到最后一站,严家大院的门前。拿着50元准备买门票时,却发现没人理我,旅游团都已离去,售票员在屋中看专注的看电视,我走时她都不知道。
喧嚣褪尽的院子安静得可怕,整个三进院子中空无一物,站在门口一眼望尽。热闹的三道茶表演已散,唯一的声响就是我踩在地板上的声音,就连屋顶的绘画也是白描居多,衬出这里的清冷。站在屋子中央,我想知道它到底经过多少繁华,又多少次归于沉寂。它喜欢白天的花团锦簇,还是青睐晚上的寂寞冷清。每天这么的人来人往,有没有人真正关心它的故事,它所经历的一切。也许人生也象这个院子一样,无论多少人出现消失,都是游客,无论多少喧闹,都会回到沉默。孤独是人生和万物的常态。傍晚的严家大院,洗尽铅华,悲欢离合它都看到,但没留下痕迹。

坐车途中,看到了一个更加气派的严家大院,我坚信,那不是那个百年老院落,百年以上的老建筑,时间都被写到了墙里,你不能了解,但能感觉。果然,这是为旅游团专门兴建的。

6:30 回程
天势渐暗,不敢再前行,把自行车放在客车上面,坐车回古城,伴随着喜洲粑粑,一路上回味误入洱海的美丽。


Tips
1. 租车: 古城内有很多家,路途不算很远,但因为后半程为土路,所以还是山地车为宜。
2. 路线: 从苍山门出古城—— 三塔——大丽路( 214国道) —— 沿大丽路任意一条溪流进村 —— 海舌 —— 喜洲 —— 回古城( 客车)
3. 路况: 大丽路为国道,村中的小路为石板拼成但比较平整,海舌公园前两个村为土路有些颠簸,海舌公园至喜洲为柏油路
4. 沿途景点:
(1 崇圣寺三塔  大塔推测建于南诏晚期的开成年间。南、北二塔是在大塔修好后增修的,建于宋徽宗时(公元1101-1125年)。三塔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古生村戏台  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戏台与本主庙间有一长80米,宽35米的广场。戏台平面呈凸字形,单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建筑,总面阔12米, 进深5.2米,檐下有垂花及浮雕花板装饰,戏台两侧有照壁式短墙。1985年公布为大理市文物保护单位。 

(3)凤鸣桥   跨苍山阳溪下游入洱海处,是洱海沿岸各村南北交通必经之地,清嘉庆九年(1804年)建。单孔石拱桥,桥长10米,宽3米,两侧有石砌护栏,两端有石阶。桥南东侧有碑一块,中书直行“凤鸣桥”三字。

(4)海舌公园  苍山万花溪在这里入海,加上海水缓流和挤压的作用,形成了这块三面临水的长形沙洲,地方史籍记称“青莎洲”。洲长3里,由宽至窄深人洱海,如“舌头”,故名“海舌”。海舌沿岸柳树成荫,沙滩柔软,海水(蓝天、白云、水鸟、白帆在这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一年四季风景各异

(5)喜洲民居 典型的白族民居,可以在严家大院内观赏三道茶表演。

5.沿途休息点众多,大部分村口都有卖水的地方,可做休整。

6.用时不长,5个小时足矣。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上午或下午开始骑行。

总结:214国道上,左手苍山,右侧洱海,自然风景绝佳。进入村中,民风淳朴,历史原貌保存完好,人文景色丰富。是一条难得的自然与人文结合的好路线。

   由于村中无法通汽车,但路线较长,不可能徒步,所以自行车成为首选的交通工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洱海深处 "误"识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