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古道之旅——寻找大理古村落
我们的旅途于4月28日下午到达大理。我曾在2000年春天为时一个月的四川、云南之旅中,在大理旅行三天,那时正巧是在 “三月街”集市即将展开的前些日子,广场、集市场所粉刷一新,招商的横幅标语已经高高挂起。因为日程关系,我没等到“三月街”开始就匆匆作了过客。这次来大理却又恰好“三月街”活动结束,听说活动持续进行了一周,真是热闹非凡。上次来大理时,已经游览了苍山洱海的风光景色,也参观了崇圣寺、蝴蝶泉这样的名胜古迹。
大理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西南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交汇的地方。从我的学生时代开始,对身为金庸小说《天龙八部》的背景舞台所在的大理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有了八年前的大理之行。现在的我虽已非昔日满怀热情与梦想的青年,但依然念念不忘,而今能再次站在这块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上,不禁顿生感慨。
与八年前相比,古城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远不如丽江旅游的商业开发那么淋漓尽致。古城里来来往往的不仅是天南海北的游客,衣着寻常的本地人更要多一些。护国路的西段已经正式改名为“洋人街”,更多的旅游者酒吧聚集在城西这一带。城南是旅游购物街,城北、城东是居民区,尚保留着质朴的日常生活风貌。
本想住到我曾经下榻的榆安园或者四季客栈,这些都是最早面向自助旅行者的旅馆。凭着记忆走到榆安园附近,却看到一片废墟,打听得知榆安园在一个月前刚拆掉,四季客栈也早已拆除改建。古城内部已经没有价廉物美的旅馆,我们走到城东的杏花村饭店住下。
次日一早,在城北乘坐四路公交车前往洱海边上的古生村。
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这脍炙人口的“风花雪月”四景所环绕的沃野良田之中,无疑有着星罗棋布的众多美丽村庄。上回来到大理我只是参观了常规的景点,这次,我希望看到代代耕作于此的白族和他们赖以生活的村庄田园。之所以选择了古生村,是因为在出行前得到了“在大理”论坛热心网友的指点。
车子开了约半个小时,从大丽公路旁的乡村公路驶进古生村。眼下正是农忙季节,到处见到农民在田野里耕作、翻土,再引入取之不尽的苍山雪水灌满水田,然后种上碧绿的秧苗。
到古生村下车,这里是个小小的广场。广场一侧有座牌匾为“水晶宫”的白族式门楼,门楼的石雕、砖雕鲜艳美观。进门一看,原来是古生村的本主庙,供奉的是托塔天王。白族的村庄都有自己的本主庙,所供养的偶像不一,既有神、佛和传说中的虚构人物,也有确有记载的古代名人。一到重要节日,大家便会聚集在本主庙前,展开盛大的祭祀活动。
广场是村庄的中心,东边有座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古戏台。戏台虽因年代久远风化明显,然而结构不失精巧,左青龙、右白虎的壁雕五彩斑斓,飞檐上“忠”、“孝”两个大字引人注目。戏台前有棵遮天蔽日的大榕树,榕树下几个村民正设着摊卖菜和猪肉。
沿着巷道漫步,巷道两边有不少保存较好的白族古民居,样式与我以前在喜洲看到的差不多,但更为朴素实用。民居门前有一条连接各家各户的沟渠,渠上架起石板与道路相通。
向东走到洱海边的小树林。树林里长满了青草,泥土很松软,是片湿地。我们小心翼翼地走到岸边,微雨之中雾蔼弥漫,无法看到洱海对岸的山陵,也看不到烟波浩瀚的水色。此时波涛平静,轻拍着岸边的柳树,柳枝上新芽点点。
最美的还是那几棵离岸不远却长在水中的小树,如绝世而独立。树影在昏暗的天气中变成苍黑色,倒影在波纹中流动,象在画中。
顺着小路走到不远处的长堤,堤上同样是草地,但脚下却很坚实。长堤的两边是渔船的码头。
往回走,寻找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凤鸣桥。我们穿过一片稻田,在古生村的房舍与大片田野的结合处那里,看到了苍山十八溪之一的阳溪与溪上古朴的凤鸣桥。
这是座半圆形的拱桥,桥面上的石板刚经历了雨水的洗涤,清晰显露出美丽的本色,雨后的苔藓在石板缝隙铺上一层棕绿色的地毯。我们在桥上班驳的石栏杆上坐着,眺望广阔的田野和苍山顶峰的积雪,不由自主发出赞叹之声。
在这里,坐上一、两个小时也不会厌烦的吧!我的旅途之中,经过的古桥难以计数。我之钟爱古桥,是因为古桥有一种古朴回归的感受,令人感到寂静而又温情。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风景是应当有桥的,无论是石桥、木桥还是索桥。最初的桥是为了疏通河道山谷之隔,然而一座形状优美的桥,同样也为山川河流增添了几分颜色。
我们转往桥下,望见桥身长着一大丛其貌不扬的红褐色植物,后来听说它的果实酸甜可口,可以食用,但仍不明白到底叫什么名称。农妇们在阳溪里洗菜、洗衣,溪水清澈见底,能看到卵石。
我们在这一天的行程中,还去了大理的喜洲和周城。与游人如织、商业发达的喜洲和周城相比,我只欣赏拥有凤鸣桥的寂静古朴不施粉黛的古生村,并认为它才是苍山洱海之间称得上美丽的村子。
(记于2008年10月18日)
(本主庙)
(古戏台)
(洱海边)
(凤鸣桥)
(凤鸣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