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女t 发表于 2014-1-11 22:25:28

植物病害专用术语

1.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由于生长条件的不适宜或环境中有害物质的影响,并没有其他生物的侵染,是不能相互传染的,所以一般称作非传染性病害。 2.植物侵染性病害 相对非侵染性病害而言,植物受病原物寄生引起有传染能力的病害,也可称寄生性病害或传染性病害。 3.病原物 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的统称,现已知道的主要有真菌、细菌(类菌原体)、病毒(类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此外,少数放线菌和藻类植物也能侵染植物,如疮痂病放线菌(Actinomyces scabies)引起马铃薯的疮痂病和红锈藻(Cephaleuros virescens)等在茶树和许多其他常绿树上引起藻斑病。 大多数植物病害是由真菌引起的,菌丝是真菌最常见的营养体结构;有性生植阶段通常可以产生孢子,是植物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 4.寄生性 寄生物为了自身生长发育而必须从活体寄主的细胞和组织中获取生活物质(水分、养分等物质)的生物特性。 可分为专性寄生和兼性寄生,专性寄生是寄生物在自然条件下必须寄生在活的寄主上才能生长发育;兼性寄生是寄生物既可以在寄主活体上营寄生生活,也可以在死体或有机质中营腐生生活。 绝大多数的植物病原真菌和所有的植物病原细菌都是兼性寄生。 5.致病性 病原物侵染寄主植物引起病害的特性。 6.病害的症状 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 变色:是指病植物原有的色泽发生变化,是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一种病状类型。变色通常在病毒病初期最明显,主要表现有多种类型,如花叶、黄化、条斑。植物的病毒病和有些非侵染性病害(尤其是缺素症)常常表现变色症状。 坏死:病部组织局部或大片的死亡。通常可见的有:叶斑、枯斑、叶枯、枝枯、溃疡、立枯、穿孔,等等。 腐烂:病组织受病菌各种酶和毒素的作用,果胶质和细胞壁被分解,细胞被破坏,使原有的组织结构和外形解体。主要可分为干腐和湿腐(软腐)。 萎蔫:病组织的根部或茎部维管束组织坏死,丧失输导功能,尤其是导管系统受损严重,根部的水分不能向上输送,致使地上部枝叶萎垂。 畸形:植株局部组织受病原物的激素类物质刺激作用而表现的异常生长,一般表现为增生、增生和减生。 7.病害的侵染循环 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延续发病的过程。由病原物初侵染、再侵染、越冬(或越夏)和传播等几个部分组成。 初次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开始生长以后引起最初的侵染称为初次侵染。 再次侵染 受到初次侵染的植物,又可以产生孢子或其它繁殖体,传播后引起再次侵染,大多数植物病害在一个季节中可能发生多次侵染。 8.病原物的传播病原物接种体从侵染源向外扩散蔓延的过程。大多数病原物可藉助于气流、水流、介体(昆虫、螨类、真菌)、土壤和人为传播。 9.发病程度 包括发病率和严重度,发病率一般是指发病田块、植株或器官等发 病的百分率,而严重度是指田块植株或器官的受害程度。 10.植物病害控制 用系统控制论原理,选择最优的病害管理方法,使植物病害的发生保持在经济为害水平以下的控制技术。目前,对于病害的治理,主要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倡导生态治理的方针。主要可采取植物检疫(法规控制)、农业防治、抗病育种、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手段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快雪时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植物病害专用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