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qaqgvc 发表于 2014-1-11 21:30:03

“绝兰碑”的故事

[编者按:山西是新养兰区,但近年来已对兰界有不少实质性的贡献。先是发现山西也产兰花,差不多在所有的兰书中都没提及山西产兰,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本文也介绍山西还有兰的碑刻,为兰史又增添了一页。感谢山西兰友对兰的关心。  在山西最南端的阳城县境内,有一块被人们发现较晚的天然森林,被专家誉为“华北小桂林,山西一绝”。该地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风景区。在风景区内,有一大殿中竖立着一块“绝兰碑”,碑文记载时间为嘉庆十五年(公元1811年),记载如下:望蟒河地虽名河其实皆山焉山谷之中旧多兰草先世每于口口口时进献邑候亦献芹意也乃始而自献后则差微相沿既久为害难言今春本地牌头小甲据实是禀我慈秦太老爷始知根苗尽绝钧谕宽免居民感戴宏思因勒诸石  邑侯秦太老爷宽免绝草碑  望蟒河合社居民同勒  嘉庆十五年三月谷旦 立  何谓绝兰碑?为何而立?  究其原因须从头说起。  据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嘉庆年间,阳城县新上任一位知县,名叫唐维锡,此人一上任,就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他横征暴敛,贪赃枉法,使得百姓对新来的县官非常痛恨,然而当地一些趋炎附势之徒,为他出谋划策,说本地山中有一种兰草,能治百病,要是老爷拿来献给皇上,何愁老爷您不步步高升?唐知县一听,正合心意,即令人前往采挖,送往京城敬献皇上。从此,当地百姓本来就凄苦的生活,又加上了这件苦差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花开花谢,春去春归,当地百姓年年敬献兰草,苦不堪言;而唐知县却因年年敬献兰草有功,于嘉庆十一年升任知府。  时年甘肃人秦维俊接任县令,上任伊始,看到本地百姓颠沛流离,食不果腹,衣无完布,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深深地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便极力推行减免租税,大力发展农牧业,伸张正义,惩治恶霸,在较短的时间内,把阳城治理得井井有条,衣不闭户,路不拾遗,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忽然一日,秦知县听到衙外人声鼎沸,差役高喊“圣旨到”,秦知县闻听大吃一惊,心想阳城县是远离京都的边远小城,圣上下旨,莫非有什么大事不成,急忙顶冠束带跪下接旨,才知是为了兰草的事,一颗悬着的心才算落了下来。  知县送走公差,急忙向人询问,才知本县境内的兰草有年年上贡之事。第二天,知县便带书童天不亮就出发进山寻找兰草。  进得山中,见到山里的百姓原本清苦的生活再加上前任知县的横征暴敛,使得百姓更加贫穷,许多家庭由于挖兰草积劳成疾,荒芜了田地,过着无衣无食,靠野菜充饥的日子,逃荒要饭流离失所。目睹受苦受难的百姓,秦知县心如刀绞。身为父母官,子民如此贫苦,朝不保夕,感到良心难安,而宫廷却连年催逼兰草,山民如何活得下去?秦知县在山里住了几日,挖得一些兰草,派人进京敬献兰草。  返回县衙,秦知县的心情更加沉重,冥思苦想,苦无良策,几天过去了,知县寝食难安,面部明显消瘦了许多。写奏折劝阻敬献兰草,只因官小职徽无济于事,皇上年年追要兰草,百姓又无力敬献,这可如何是好?口中喃喃自语:“兰草呀,兰草”,这时书童从门外进来见到老爷心情不好,口中不时念到兰草,便问老爷:兰草怎么了?老爷将年年敬献兰草之事告之书童,书童答:老爷,这有何难?您就写份奏折,就说本地兰草连年采挖,已经绝种,不就完了。知县一听,也只能如此,便叫书童拿来笔墨,提笔就写,刚写两行,不禁大吃一惊,这岂不是犯下欺君之罪?并将祸及九族,这可如何是好。知县停笔缓缓地站起,在书房里踱来踱去,看看墙上“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想想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无数山民,掂掂手上的乌纱帽,又摸摸自己脖子上的半斤八两,一咬牙:事已至此,别无他法,我身为知县,不能体恤民情、为民分忧,还算什么父母官,即使弃官丢命,又有何妨?我素维俊上不负苍天,下对得住子民,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  就这样秦知县为了百姓疾苦,冒着株连九族的危险,向皇帝写了本地兰花已绝的奏折。从此,当地的百姓总算彻底免除了年年敬贡兰草的苦差,无不拍手称颂。为纪念这位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父母官,自发地为这一清官秦太老爷立石记之,取名——“绝兰碑”。这就是“绝兰碑”的历史由来。                  地址:山西太原市并州南路236号省送                 变电工程公司经营计划部                  邮编:030006                  电话:0351-7074022转2284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绝兰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