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sing9 发表于 2014-1-11 22:31:07

春兰“多瓣素荷”奇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日逛兰市,见一群人围着一山民的下山兰挑花,便凑上前去挑上一挑。一外地人看我挑得那样仔细,拍了拍我肩膀说:“挑花呀,我让你看一张好花照片。”我极不情愿地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用眼的余光扫了一眼他递过来的照片。不看则已,一看吃了一惊,是一春兰多瓣奇花。那花约有近二十瓣,花瓣似春兰“绿云”的瓣型素花。   “这花是你的!”我急忙追问。那人笑着点了点头。 “这花从何而来!”我紧追一句。那人将我拉到路边一僻静处,对我说:“见你刚才挑兰的专注的样子,一定是很喜欢兰花的,我就把这奇兰的来历一一说给你听吧!”那人刚要开口却又闭上了嘴,眼里流溢出犹豫和痴迷。我急了,忙叫道:“你这人真不够意思,瘾头给你吊上来了,你却不说了!” “我能不能在说之前,向你提个问题,若你答对了,我再说。” 那人以一种征求性的口吻说了句。我想,不管答上答不上,还是要赌上一赌,于是我点了点头。“你看我是干什么的?”那人平淡地问了一句。刚才只顾一门心事想听他说那奇兰的来历,现被他这冷不丁的一问,给问蒙住了。  我回过神来仔细地看了那人一眼。那人年近五十,脸皮白白净净,二目炯炯有神,流露一股文人墨客气质。便对他说:“是教书的,而且爱好书画,若没说错,看样子是教美术的。”“你会画画?”那人不语,反问了我一句。我如实说了自己在上大学期间,因学习时间较充裕,曾到一老画家家中学过国画。那人听罢拍了我肩膀一下:“嗨!我们是既有缘还又又投缘哪!”接着,那人便开始了他的故事。 那是文革时期,当时到处充满了革命无罪,造反有理之声。学生们为了革命也顾不得上课了,先是上街发传单、贴大字报,继而抄家、武斗。家长们很是害怕,于是就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避开这些让人担惊受怕之事。一天,我的一位朋友刘仁德就将他的卫东刘卫东送到我处,让其来向我学画国画,其实学画国画是假,避难是真。这一学就是好几年,这刘卫东的脑袋瓜还算灵光,几年下来,这难也避了,画也学的可以,大家也就欢欢喜喜。  后来刘卫东进了一家工厂,凭着这绘画技艺受到厂里重视,专门从事宣传工作,由于刘卫东肯吃苦,待人和气,工作也就做得顺顺当当不必赘言。  文革后期,大学开始招生。受到单位领导器重的刘卫东被推荐进了北京的一所艺术学院上学。学习的第二年,学院组织该班去“天目山”写生。写生结束时,有浙江学生提出说,天目山有兰花,不妨挖一些带回去。当是已近初冬,春兰的花苞已成,浙江学生先行找了一把春兰给其他人做示范,于是大家就散开找了起来。因那时山上的兰花尚未被狂采滥挖,天黑前,每人多少都有了些收获,刘卫东也在一枯死的树根旁找到了一把兰花。写生结束后,带队老师见无其他事宜,便说顺路的学生的可回家看看,在家抓紧把写生的画稿整理整理,回学院好有交代。于是,刘卫东就将这把兰花带了回家,随意找了个花盆,挖些菜园土将兰花种了起来不再理会,在家整天就忙着写生画稿的整理,接着回到学院交了写生作业,没多少日子就放了寒假,刘卫东又回到了家里。  刘卫东在家整日看画册,临摹范本,压根没想起他栽的那把兰花。春节后的一日,刘卫东正在苦读画册,突地一股清香拂面,刘卫东精神一振,鼻翼抽动几下,却没了香气,正当刘卫东忘却此事接着研读画册之际,那清香又荡悠过来。刘卫东忙起身嗅着香细找起来,结果在堂屋中的案桌上找到了那盆年前栽的兰花。刘卫东凑近盆前嗅了嗅,真香,而且从没闻过这么好闻的香,花也淡雅得很,没想到这野草竟能开出这么好闻的香,刘卫东感叹了一番自不在话下。 三年后,刘卫东毕业了,由于成绩突出被学院留校做老师。刚留校事多,一直到第二年春节刘卫东才得空回家探亲过年。吃过年夜饭,父母、姊妹乐在一堂,自不用说。且说这刘卫东乐后想起了学画画的启蒙老师来,当初若没有老师教我画画,也就没有我今天。和父母刚嘀咕一句,父母立即大呼:“怎么忘了这茬了,赶快!赶快,明儿备礼去拜见老师去,否则不被人骂忘恩吗?”  初一大早,刘卫东备了重礼来到老师家,先客套一阵,又说了近年来的情况,最后还和老师探讨了画技,师徒俩开开心心。闲暇之际,刘卫东抬眼四望,突然瞧见堂屋的条几上有几盆花,就试探性地问了老师一句:“老师,那花可是兰花。”老师点了点头,而且将刘卫东引到花前,指着那几盆兰花说:“你瞧这盆是‘宋梅’,那盆叶阔而环的是‘大富贵’。”然后还将刘卫东带到后院的小花房里,如数家珍地将所有兰花一一介绍给刘卫东听。刘卫东听后,一脸疑惑。“你觉得我说得不对。”老师见状觉得奇怪便反问了刘卫东一句。刘卫东说:“大前年去天目山写生时,曾挖到兰花,并带回家种了起来,还开了花,很香,刚才闻到的香味和我挖到的兰花开花香味是一样的,但我那兰花开的花却不象你这兰花开的花。”老师一听忙询问刘卫东所挖的兰花的叶、根以及花蕾的形状。听完刘卫东描述并确认是春兰后,老师又详尽地问起此花开的模样。刘卫东就用老师说的那些自己也没弄懂的兰花术语,什么花瓣有点象堂屋里的大富贵,但花瓣却比它多多了,舌头似乎也有好几个,依稀地记得那舌就象老师刚才介绍的那种素舌,如此如此地说了出来。老师听后大吃一惊,忙问:“此花现在何处?”刘卫东说:“现在家里院墙角处。”老师听后也顾不得客套,拉起刘卫东的手急忙赶到刘卫东的家。来到院中,只瞧见院角处有一破瓦盆,盆中有二片兰叶在寒风中微微抖动。 老师见状大惊,忙问:“这兰为何弄成这样?”刘卫东淡淡地说:“那年开花后,我就去了学院,忙毕业论文,这花是我父亲在家养,也没把它当作什么好东西。这不,年前打扫卫生,都嫌这盆烂草难看,又不开花,于是我父亲就将它随手丢在院角,盆也摔破了。” “可惜,可惜呀!” 老师没等刘卫东说完一边嚷着一边走上前去,将破盆端起仔细察看兰花。只见那兰花蒲头尚余四、五个,只有一个蒲头上还有残留二片叶,只见那两片叶到很精神,油光光,直立立,厚厚的,有一片叶的叶尖尚在,往里倒勾成瓢状,叶脉偏旁,老师一看就知这草绝非等闲之辈,一边看一边自言自语:“还好,还好。”正当刘卫东和老师说话之际,刘卫东的父亲刘仁德推门进家。见老师在院里站着,连忙嚷起来:“稀客,稀客,快请老师屋里坐。”老师正看得入神,根本没听见。刘仁德又嚷一声,老师才回过神,忙说:“好的,好的。”接着端起那盆兰花径直往屋里走。刘仁德一看,忙叫道:“你带那破玩意进屋干什么?”老师一边往屋里走一边答道:“好东西,好东西,稀世珍宝,绝品啊!”刘仁德一脸疑惑跟着老师进了屋。刚坐定,刘仁德迫不及待追问何故。老师就从兰花的基本常识、开品以及这兰如何珍稀,一一详尽地告诉了刘家父子,父子俩听完大喜。老师接着又说:“以这样的栽法,放那样的地方,明年这花就该绝了,幸好才摔出来几天,这几天天气又较暖,否则早就冻死了。”听了这话,父子俩面面相嘘,不再言语。老师接着又说:“这样吧,这花我带回去,慢慢调养,待草复壮了再给你们送来。”刘卫东想想老师的恩德就直爽地说:“既然老师喜欢,就送给老师吧。”老师忙说:“不可,不可,我不能夺他人之爱。”刘卫东忙说:“爱什么,都要死了,快快拿走。”这时,半天没言语的刘仁德开了口:“这花我要养。”刘卫东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吼到:“一说珍宝,你就来劲了,都快给你养死了,还养!”父子俩大吵一通。吵得老师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只得告辞,悻悻而归。 老师回到家中,觉得浑身不舒服,整天就好象掉了魂一样,那抖动的二片兰叶总在眼前晃动。这样熬了几天,思绪再三,为使那兰不绝种,舍着老脸又来到刘家。刘仁德满脸不高兴,但碍于情面也没好说什么。老师问及刘卫东,刘仁德叹了口气说:“昨天回学院去了。”老师忙问何故,刘父说:“还不是为那天,憋了一口气。”老师也不好再说什么。  闲扯间,老师绕弯提及起那盆兰花。一提兰花,刘仁德来了精神说:“我正要去找你,昨天儿子走后,见那盆兰花放在桌上,我想既然是好东西,就要把它当好东西待。”说着从里屋内端出一盆兰花,老师看后吓了一跳。只见那剩有二片的兰花已经换植于一个大大的青花瓷盆中。再仔细一瞧,盆里的土黑油油的,还散发出一股鸡屎臭。刘仁德颇感自豪地说:“怎么样,我没有亏待它吧!昨天我特意去买个好花盆,土是从附近菜地里取的,怕不肥,我又掏了些鸡屎拌在里面,这一下,够它长个几年的了。”老师听刘仁德说完,心里直打寒颤,心想,亏好我及时来了,否则这花肯定是没了。老师这时也顾及不了许多,一边说这样种不行,一边就把花盆端起,找了几张废报纸铺在地上,将那兰花从盆中倒了出来。一看,那兰花的肉质根近于全腐,只有一、二个根尚有1厘米长。老师一边向刘仁德讲授植兰常识,一边清洗兰株,不一会儿就清理了事,接着又回家拿来植兰用土和一个深筒兰盆,将兰花栽好,方才松了口气。临走时,又千叮咛万嘱咐,告诉刘仁德应如何如何浇水,要切记兰花要春不出,夏不阳,秋不干,冬不湿等等,等等,才放心回去。  老师回到家里,想想那兰花不在自己的身边,总感到心里不踏实,最后想出了一个无奈的下策办法。老师曾听刘卫东说起过,其父嗜好烟酒,见烟酒就没命。为了能经常接近那兰花,照顾那兰花,也只能这样了。于是,老师常隔三差五地借故,什么学生的家长给我送来一条好烟,我不会抽,放在家里会霉,拿来给你抽吧!什么今天又是那位学生的妈妈给我送来一瓶好酒,我无福消受,拿来给你品尝品尝,这叫好酒遇酒仙正配......等等,等等。起先,刘仁德还推让,吃了一次,还真是好酒;抽了一支,这才叫好烟,这辈子还没吃过这么香醇的酒,也没抽过这么好的烟。既然你无福享受,那就我来吧,也没细想什么。一次一次又一次,老师虽然花费了许多钱,但想想能经常来看看兰花,养护养护那兰花,不让它灭绝,也就心满意足了,还能苛求什么。刘仁德倒也落得个省心,也不再管那兰花的事。于是老师变着法子带着烟或酒,左一回,右一趟不断地往刘家跑,这样一直持续到七月。  七月初的一天,老师来到刘家,递上好的烟,又寒暄几句,便直奔那盆兰花。一看,只见盆中隐约可见一个似珍珠样的白点,老师将上层兰土轻拂去少许,又见一个,仔细察看,原来是兰芽。只见那兰芽晶莹如玉,芽尖稍微带碧色,新芽的底部还长出几根约1毫米长的根尖。看后心中大喜,看样子这刘卫东没说错,素花已是差不离了,我这半年来所付的心血看来没白费,想到此心里宽慰了许多。  新芽在一天天长大,转眼就到了刘卫东学院放暑假时候,刘卫东因学院无事就回了家。见那兰花没死,反而越发长得好了,就对父亲说:“没想到这花竟给你养好了。”刘仁德洋洋得意地说:“那还用说!”这时刘母插话道:“这那是他的功劳,人家老师隔三差五地来,都是老师服侍的,而且每次还带着好烟好酒来,你父亲只管抽烟喝酒,那有心思烦那兰花。”刘卫东听完大吃一惊,忙问带烟酒干什么?刘仁德忙辩解说:“是老师的学生送的,他无福消受,拿来给我品尝。”刘卫东一听就全明白了,指责父亲嘴馋,不该这样。刘仁德还不服气,赌气地说:“他也没花钱,不吃白不吃。”刘卫东听后对父亲说:“你也不想想,老师在学校里一不是校长、二不是班主任,只是一个教美术的图画老师,谁巴结他。”刘仁德听后方才醒悟,但为时已晚,能吃的也吃下肚了,能抽的那烟也冒了。刘卫东细算下来,所送烟酒折合成钱已是老师一年的工资。刘卫东问父亲如何是好,刘仁德无言以对,默默地低着头。  刘卫东想了许久对父亲说:“本来我不想重提旧事,现已这样,我看还是把那盆兰花送给老师吧,一是这兰花活着也全亏了老师,二来这兰花留着我们也养不活,识货的当宝,不识的当草,更何况,这样下去,老师也花费不起,我们心里也愧得很。”刘仁德想想也是,谁叫自己嘴馋。不几日,老师带了烟酒又来了。刚坐定,刘卫东即将那盆兰花端了出来摆在老师面前。只见那兰花的两芽长得也有寸余,肥肥壮壮地透出秀气。刘卫东双手捧着兰花对老师说:“这兰花活下来全亏了老师的一番苦心,现什么都不说了,我代表全家把这盆兰花送给老师您了。”刘仁德见老师张着嘴,嘴角不停地抽动,咕咕噜噜竟没能说出一句使人听懂、听清的话语,双手不停地摆着没有接那兰花,便急切地说:“就留下吧,当初没给,是因为看那兰花太不象样,你看,现在有点象样了,能拿得出手了。”刘仁德借这话也下了台阶。老师还想推让,见刘卫东用眼瞪他,知晓是在告诉他,不要错过这机会,否则后悔都来不及,于是就收下了。接着又叙谈一会,捧着那兰花而归。  又经过两年多的精心护养,终于开出荷瓣素心多瓣,且第二年开出的瓣较第一年还多,竟达二十来瓣,确实是不可多得的春兰多瓣素荷。  那人说完这段故事,我半天也没回过神来,老在想他讲的事。我问他,还有人知晓那兰吗?那人说,有一兰苑的朋友知道,曾想用连“绿云”在内的十个铭品春兰换那兰,但没答应。那人舒了口气又说:“择兰如择妻,能择到一辈子中意的兰不多,但这兰却令我百看不厌,看样我这辈子是和她结缘了。”最后我冒昧地问起那人的住所,那人说:“爱兰人绝不可能也不应将能天下所有的珍奇兰花拘为己有,关键在于如何能让出世的珍奇兰得以保存、延续。至于我住哪?也就无关紧要了!”那人走了,无声地消失在都市的人海里,可他那“爱兰人绝不可能也不应将能天下所有的珍奇兰花拘为己有,关键在于如何能让出世的珍奇兰得以保存、延续。”的话语却永久地在我脑海里回荡。  摘自《兰花宝典》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春兰“多瓣素荷”奇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