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A 发表于 2014-1-11 22:32:02

兰花文化与书法文化的同一性

内容提要:本文从书法文化与兰花文化产生、存在、发展的历史过程何它们的功效、赏评、技法、美感等诸方面分析论证了书法文化与兰花文化的同一性;同时结合现时状态下书法文化与兰花文化中共同存在的一些较为突出的热点问题提出了笔者自己的见解。 主题词:中华文化(中国文化)书法文化 兰花文化 中国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就,营造了华夏欣欣向荣、昌隆兴盛的氛围,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野因此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在“人类需要层次”规律的作用下,当衣、食、温、饱得到解决后,人们便开始有目的地逐渐投入资本和精力,追求适合体现自身价值特点的文化消费及其精神娱乐与艺术享受。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和文化平台已经形成的大气候影响下,人们的这种追求具有明显的趋利倾向,而非盲目的“布朗运动”。近十多年来人们文化追求消费的社会现象及趋势表明:兰花文化与书法文化倍受青睐,以致兰花和书法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有名的兰花和有名的书作成为人们不惜一切追逐、猎取的宠物;一片片的书法热在城乡各地广泛兴起,方兴未艾;一阵阵的兰花潮在大江南北波涌连天,持续不断。 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书法文化与兰花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功能,卓越的人文效应,超凡的艺术魅力,突显并屹立在中华文化的大家庭中,显现了不可替代及或缺的重要地位,起着引领风骚的前导性示范作用。兰花和书法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这种同质张力与共同意蕴,食由书法文化与兰花文化的“同一性”决定的。 一、深远的源流 1.书法与兰花所表征的精神意境有着极为深刻突出的显著地位,他们较早地出现在我国古代先民们的精神生活中,从而鲜明地构筑了人们抒情达意,展示内心世界,表现喜、怒、衷肠、乐的情感氛围,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经过不断的扬弃、凝练逐渐地成为中华文化的经典代表。 书法文化和兰花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考古发掘证明,4500多年前华夏先民们创造的“甲骨文”是我国最早形成体系的文字,虽经沧海桑田,时过境迁,但在今无看来这种文字依然放射着朴实的智慧光芒,不失其书法美感浑厚深沉的艺术价值,书法学者认为:“从文化的根源上说书法之‘象征’在于它是中国人体验生命并把这种体验形式凝定和浓缩。它把中国人如此之多如此之丰富多姿悲壮激昂雄浑朴茂的不可言传的生命体验转化成为可见世界”①。梅、兰、竹、菊被赞誉为花中“四君子”,也被古今文人志士、贤人墨客所称道,位及花草绘画艺术之冠。其中有关兰花在我国古籍中的记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广泛被人们引证的是在《诗经·郑风·溱洧》中的“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女曰观乎,士日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询讦且乐,维与女”②。这段话说的是春秋时的郑国民间风情的事,描写青年男女在春夏之际郊游于溱、洧两河交界处。洒水涣涣流淌.青年男女手里拿着兰草(花).女问去过溱水吗?男说去过了;女又说去洧河之外如何?男的同意。中国文化素以重人格、重品格,以遵崇伦理道德为首,且一切以此为中心,“君子”历来是中国文化中一种高尚人格的象征性的称谓。“君子”的高尚是与“小人”的卑劣相对比而映现出来的;对“君子”的赞颂就是对“小人”的鞭挞;对“君子”的投射显然地是对这一投射对象的赞美,而且这一投射对象也必然是具备了“君子”的品格和风度,不论是外部形象还是内在本性。故而,兰花是非常具备中国文化中对“君子”的自律性要求的;中国文化中传统伦理道德的奠基人和鼻祖孔子就将兰花称之为“王者之香”;而楚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更是对兰花情有独钟,他“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三百亩”,用兰花来象征和表白自己崇高的人格,寄托自己高洁的胸臆等等。这对于把“慎独”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行为品质的中国文化来说,是具有非常特殊意义的。至于在中国的传统文明中,兰花历来都是一种非常良好或优美的比喻,如将格调高雅的辞章称为“兰藻”、“兰章”;把良朋好友称为“兰客”、“兰友”:将肺腑之言称为“兰言”;将资质坚贞称为“兰石”…… 诚然,书法与兰花的文化主体不一,书法是人的主观之于客观的意识反映;而兰花却是客观之于人的主观的反映;另外,它们进入到人的精神意境进而成为文化的途径与渠道也是反向进行的,而其文化作用和价值乃至由此而及的人生观、价值观、哲学规则是殊途同归,异曲同工的。这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大差异,也是中国的文化先哲们早就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相溶,互为因果的有力证据。 二、存在的基础 2.书法的艺术感、生命的意象化和兰花的“君子”风范及人格化,既实在于现实有形的物质世界中,又脱离并超越现实和有形的物质世界。 实在于现实有形的物质世界中表明的是:其艺术感、生命的意象化和“君子”人格化的意蕴因素伴随着书法与兰花的客观形体与生俱来,同时存在,既非臆造,更非杜传,犹如人体中客观存着的对称与和谐的艺术美一样。这种实在的本质揭示了万事万物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价值特征;表明了因果自律,相生互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成一体的客观规律,只是具有探求功能的人们是否发现、发掘了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这些未知奥秘而已。 又脱离并超越现实和有形的物质世界表明的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中,隶属文化范畴内特殊的、符合社会发展并适宜于人的需要的部分,经过文化大师们的艰辛努力,从普遍的形态构架中离析结晶出来,被人们生存的社会所存留和继承并发扬光大,从而导致并形成与一般意义上的观念形态有别的特殊地位及层次级别;另方面是要能领悟发掘,甚至发展并为后人所承接书法文化和兰花文化的真谛,远非寻常智能、平常状态的一般视觉观析及其思维理念就能实现;也不是个别“天才”的灵感或众生们的突发奇想就可进入状态进而出现奇迹的;更不是“催化”速成就可能成为名家和风流人物的。显然,在这一切过程中要历经百载千劫的历史检验和大浪淘沙才能流芳百世,传诵不灭。 3.生存于现实世界中,人们都有选择介入文化甚至积极参与,孜孜追求的自由,但心诚志坚、心性纯正是起码的;古往今来,矢志耕耘、辛勤不倦的书法研习者无以计数;种养兰花者难以穷尽,而入道出道、正悟真谛的有所建树者可谓寥寥无几。这就表明文化的发展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是何其艰辛而又弥足珍贵。至于成名成家,著书立说为一派宗师者更是屈指可数、寥寥无几。 三、传承的相似 4.以点、线为形质载体,以韵律引发视觉冲击,以势动激荡心灵感受的书法文化被发掘认识之后,以往只具释文阐意、传递交流信息作用的文字引发了超越时空的文化功能,这是中华文化及其艺术博大辉煌的一个鲜明特征。该项功能的凸现,使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穿越地域国界插上艺术翅膀,飞临艺术峰颠并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而兰花的“君子”气质则被历代名人志士持续不断地高歌吟咏,寄怀寓情,导引若干善良、理智人们的共鸣。兰花除去作为草本植物本身的容姿、叶态、花韵、香气被人们共同鉴赏外,其被人格化的内涵也被名人志士们的高风亮节所体现并承载,因而其精神品位不断地得到强化性的巩固及拓展,由此反过来又不断地脱离兰花自身的植物属性,从而完成了物质到精神的转化飞跃并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意识和精神生活中。 5.无论书法超越普通的文字功能进入艺术境界,还是兰花脱离植物属性进人人的精神生活,首先都是社会进步发展的结果;其次是社会发展进程中部分文化精英在这方面自身价值的释放;第三是大众生存方式的不断改善提高和思想认识的逐步进化。此三者有机协同、缺一不可。 6.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书法是汉字的艺术抽象,汉字是书法艺术的依托。 汉字起始于象形文字,其最初以明确具体的客观事物“日”、“月”、“山”、“水”、“火”、“人”等等的形象为描摹物体,在每个象形文字的创造产生过程中又不仅仅只是形象而浅俗化的一般构现,而是包含着极其明晰而又理性的意蕴,即描摹物体不是单纯地自然写实,而是在本能地讲究均衡、稳定、意象的审美意识中自觉地与抽象化、符号化、意象化有机地联系、融汇起来。这样的过程为汉字向着书法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甲骨文作为最早的成熟文字同时也是最早的书法形态,虽然带有浓重宗教占卜的神秘色彩,然其参差错落、虚实相生、古拙劲削的风格特征成为书法艺术的滥觞,至今仍为人们仰慕。中华民族的文字创立始源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神奇的汉字是数千年来中国书法的唯一载体,离开了汉字,书法就成空中楼阁;书法源于汉字又反作用于汉字并推动、促进了汉字的演变和发展,从而又更进一步地激化了书法艺术日臻完善与拓展;从甲骨、金文、篆、隶、楷、行、草的演变、发展、进化中可鉴知概貌。 兰文化是兰花在其植物属性之外被人格化的精神意识升华。从古至今普遍存在于大自然中的花草植物无以计数,但古代先贤何以对兰花情有独钟并择其为“君子”典型代表的载体? 首先是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核:“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格言的物化再现,兰花生存的环境、繁衍的规律完全与此相符,在艰难困苦的自然环境中,面临无数风霜雨雪烈日酷暑的侵袭以及各种难以避免的灾害,不畏强暴自强不息.且既不干扰余类又具博大胸怀,和睦共处,相容并存。其次是兰花自身整体给人以充盈的美的质感:兰花的形包括株形、叶形、花形;丛株具有独特风雅姿态,内涵极为丰富凭由想象;单株亭亭玉立.丛株摇玉溢翠,生意盎然,这是一种自然、清雅、恬静的美;纵使无花也同样碧玉、楚楚动人。兰花集观花和观叶于一体,这是区别于仅能观花或是仅能观叶的其他观赏植物的又一显著特征,素有“观花一月、观叶四季”之说;兰花叶有长短,有立有垂,叶质有厚有薄。长的如绶带飘逸,立的如长剑倚天,垂似柳枝滴水,线叶则秀美纤巧,情态四溢风情万种美不胜收;婀娜绮丽,飘逸秀美的兰叶,交错掩映,丛叠碧影、情韵无限,为古今画坛高手、诗坛名人所垂青。兰之花为兰之精华,花筵一出,一箭独树,绽开之际,昂然直立,风姿绰约.如凤似蝶,似行如梅,百态千姿,尽在其中。兰花的色丰富多彩,凡自然界所有花的颜色,兰花上应有尽有,万紫千红,七彩缤纷;荤心花:紫、红、黄或斑纹点.错落有致,娇艳鲜妍;素心花:纯白、纯黄、纯红、纯紫、纯绿等.淡素高雅、冰肌玉质。兰花的香,清烈而不浊,醇正而幽远;似有若无,忽远忽近,馥郁芬芳,飘忽神秘,一枝在室,满屋飘香,是任何花卉所不能及的,这就是所谓“王者之香”等等的缘由。兰花的韵是兰文化中的主要部分,是兰花形、色、香更高层面的精神升华即兰花的风韵、神韵,是指兰花内涵的意蕴和内在的美;神者灵也,与书法同样的一种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内在灵性,内在的精神,它能激动人的心灵,启迪人们的想象、联想,激发人的情感、智能。第三是兰德与传统道德观的一致性,中国古代贤能名士多以兰德自律,以兰德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待人接物。体现在:耿介高洁、淡泊明志。兰花不趋炎附势,立足于悬岩峭壁、枯壤僻野,依然得地含芳,不凌弱小、不盛气凌人;在山野,沐清风、伴明月,宁将幽香共百草,不生庭前事干侯,自立自在,花中真君子也。拒污恶秽,洁身自好。居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被世人移入盆蛊,居闹市仍一尘不染,淡素高洁,幽香如故,诚信自律,有高洁之德。从生固本,团结自强,兰有固本丛生之德,丛生方能历经并抵御风雨,固本才能立于自然天地间,不屈不挠于竞争中屹立于世。这种丛生固本之道,充分体现了“生生日新”,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无私奉献.留馨香于人间;无论大南地北,僻野都市,只要花开,就清香远播愿将香留满人间。这种无私奉献,倾其所有,竭其所有.竭其所能,将美好祥和献于人类的精神是兰德的最高境界。 兰花客观存在的自然属性有机地与人格化的精神意识和“君子”的风范融为一体,既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也确立了兰花文化在传统文化体系中的独特地位,更促进了人们对兰花与其他的若干花草植物内在文化特性及本质区别的认识分化。 7.中国的汉了产生以来,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延续;兰花文化产生以来,深厚并充实了中华文化的意境内涵。尽管人类社会的发展迅猛、神奇,各种信息来源汗牛充栋.瞬息万变,R新月异、层出不穷,人们生存的社会处在急剧发展变化之中,但人们向往美好,追求善道,憧憬未来的规律是永远不可能改变的。由于电脑软件及媒体信息的频繁更新,各类文字形体层出不穷,光怪陆离,五花八门,有的甚至可与书法以假乱真,惟妙惟肖,但却仍然代替不了书法的进力和本质;尽管现代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等科技手段可以复制合成诸多花卉的芬芳香味,利用基因技术甚至可以“克隆”培育出若干的花卉植物,但却无法混灭人们对兰花的美好印记,更无法取代兰文化给予人们心灵神化的存在和追忆。 四、人格的艺术 8.艺术是思维抽象,思维的抽象是人格的再现。书法及其作品既表现书者作书时的情绪,也体现出书者的学识能力,内涵着的性格修养乃至秉性气质以及命运和道德情操等,甚至还能映象社会时代的兴衰。王右军身处盛唐歌舞升平时代,他在:“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和“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良辰佳境和美妙时光中,“畅叙幽情”,“游目骋怀”并“放浪形骸之外”等等灵感之下而作出千古名篇《兰亭序》;颜鲁公因其侄在“安史之乱”中遇难悲愤欲绝而书出《祭侄稿》;苏东坡因数番被贬,壮志未酬而作书《黄洲寒食贴》及《前赤壁赋》等等:同理,兰文化中也有流传千古的名人韵事:孔丘因其报国之志未能为列国诸侯所接纳感慨而发: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于修道立德,不为贫穷而改节。越王勾践种兰渚山下不仅仅只是珍视生命、生生不息,而志在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光复理想;屈原咏兰意在抒怀寄意、警世后人、千载流芳:南宋郑所南(思肖)画裸根兰,更是将自己的一腔爱国忧国及对国土沦丧后的悲愤襟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古今中外的实例表明:文化因人而生,因人而异,文化对人的生存发展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同时,人是产生文化和繁衍、传播的主体,人对文化的产生、繁衍、传播的程度、幅度和速度起着绝对的承载与投射作用。因此,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情操、文化水平、精神境界决定着文化的发展与方向。 五、功效的同归 9.在传统范畴的意义上 书有五体:篆、隶、楷、行、草,以点线为形质基础,含意深邃,变化无穷。 兰有五瓣:外三内二(捧),围绕一个中心,一台一柱,韵味幽深,意蕴广博。 10.常言道“书画同源”,作书与写兰较之其他花草绘画更有进一步神化形同之势。“宋代赵孟俯绘画受杨无咎的影响,善画兰花,现存《墨兰图》一卷。极写意之能事,点划之间都是以书法出之,开后世墨兰画法之法门,笔法劲利,风格清高”。④又“元代的赵盂俯在自己画的兰花中也是力行他的原则的。他的兰花一如他的书法,笔墨圆润、苍秀、婀娜多姿又高雅不俗。兰是强调需要书法功底的,特别墨兰的叶子的画法,这种长线条运用和穿插没有很深的书法基础的人是难以为之的。而精于书法的画家都正好有用武之地”。⑤ 11.习书、作书,务必“绝虑凝神,心正气和”方能“契于玄妙”;务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方能悟出心乩,神入门道,有所作为;种兰、艺兰必须清除异想、摒弃杂念,用心专一才能养性修身;必需勤于实践,善于总结分析,精于功力,才能使花放时节,叶碧四季。 12.习书在功底,功底又取决于根基,根基浅薄,事倍功半,根基深厚,事半功倍;种兰在兰根,兰根在盆内,在土中,故而又取决于艺兰者的灵性和悟性及其不懈的探索与经验积累。无数事实及经验证明:兰根茁壮,叶繁花茂;兰根枯腐,叶残花糜。 六、互补的技法 13.一般地说:种兰花要有付出代价、上当吃亏,付出艰辛的思想准备,没有三年五载的实践功夫和经验积累,想要纵横驰骋是不切实际的;研习书法更不可能企盼一年半载就能成就为“家”而出人头地,否则偶尔获誉也不过是侥幸之举,实乃无源之水、无土之根。 14.种兰艺兰,需博取名家、行家们的经验及其具有的共性的技巧,多听、多看、多问、多想,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环境特点,创造适宜兰株生长发育的条件,方能逐渐有所进步:研习书法,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碑、帖及名家真迹,临摹不辍:并不断地观摩、鉴赏大师们的佳作珍品;可能的话应谦逊请教指点,或与同道挚友交流切磋,以此持续不懈,持之以恒.方有可能渐入佳境。 15.种养兰花还需要防病虫害及其侵扰,否则的话,苦心经营多年便功亏一篑;研习书法同样必须严防急功近利,哗众取宠.甚至与书道背而驰之的势利心病,否则一旦沾染成瘾,就难以自拔。 16.如果兰花爱好者,对一般极为普通的“粗花”、“俗草”(对低档次兰花品种的称呼)都种养不好,也即基本技能都未了然,起码的功夫都未到手,就想入市高档铭品、上品乃至绝品孤品,无异于不自量力,其结果自然不可能乐观;习书、作书也如出一辙,同理可证。 六、美感的韵律 17.行书名帖《兰亭序》,隶书碑刻《曹全碑》等,就质感而言,愚以为类似于江浙一带的兰中铭品“宋梅”、“龙字”之娟秀轻灵,飘逸雅致;赵孟俯、董其昌之行书势如墨兰、建兰叶姿的充盈流曳,婀娜妩媚、婆娑多姿:苏东坡、黄山谷的行书则神似川、滇一带的“春剑”苗势叶态,雄奇豪放,挺劲刚健:颜鲁公的楷书则显露着“大荷瓣”的雍容华贵;柳公权的楷书则映现着“铁骨素”的钢铮筋骨…… 18 书作有古代经典与现代名作之分,如《张迁碑》、《九成官》、《松风阁帖》、《韭花帖》、《蜀素帖》等等,及邓石如、王铎、吴昌硕、齐白石、沙盂海、潘天寿、林散之、赵朴初、启功等等的书法名作;兰花中也有传统铭品与现代珍品,如江、浙的“绿云”、“大富贵”、“宋梅”、“龙字”;云南的“大雪素”、“小雪素”、“通海剑”、“朱砂兰” 等等及由基因变异而被视为现代主中珍品的“奇瓣”、“蝶瓣”、“菊瓣”和瓣艺、编艺、斑艺、线艺、水晶等等。 19.令人感叹和惊讶的是:书法中收放有度、张弛有序的意象法度,在兰花瓣被蝶化的兰花花形中竟然也有神似的现象。近十多年来,兰界发掘出来的各种蝶化兰花中,由于兰株基因变异而导致捧瓣及中央部分蝶化,呈现中宫收敛抱紧,外部抒展,虚实镶嵌,一体伴生之态——这与黄庭坚、欧阳询精劲秀挺、结体内聚,疏宕豪放的行书体势风格有着形同神似之感。这无疑又给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拓展留下了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也为兰花文化与书法文化的同一性敞开了新的研发方向。 八、文化的价值 20. 名人书作之绝品为无价之宝,如若有价也当价值连城;兰中珍品及孤品价值千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达摩冠”兰创下50万元/苗的天价;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水晶兰”每苗的市价平均都在几万元以上,1997年8月广东顺德有人成交两苗“水晶鹅头” 达60万元人民币,如今几万乃至几十万元一苗的兰中珍品已经寻常可见,不足为奇了。 2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因经济景气的低迷,人们都在不同程度地寻求增值的投资机遇,收藏作为时下较为有效的投资方式被人们认知并普遍采纳,当然其中也不乏有大量人为炒作的嫌疑泡沫及水分。书法名作及兰中珍品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增值潜能,除此之外也还具有文化时尚的韵味;收购、买卖兰花被人们誉为投资“绿色银行”. 22.因其如此,在书界若干假冒伪作充斥于世,汇真的临摹、抄袭连绵不断;在兰花交易中移花接木、弄拙成巧,将粗花、俗花经过精心策谋,伪装拼接而成名花、行花进而骗人钱财者不计其数,甚至层出不断,令人防不胜防。 23.各类书展为书人表现自己的才智与书艺无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一旦出人头地,成名成家,就可以名利双收;各种兰展为种兰、艺兰者提供了市场交换的有利平台,相应的一旦人选获奖,便不同凡响,名誉中外,财源广进。 24.从上述可知,在文化中的优秀个体是可以用价值衡量定位的;但严格地说,在系统范畴意义上的文化艺术是无价的,因为,没有人、包括集团在内,有谁能够估量出《兰亭序》的价值为几何?相应地也不可能估量出兰文化的价值为若于!这是文化精神产品的独有特征所决定的。而时下存在和不断出现的若干与文化特质相背离的状况与氛围也着实值得社会和人们关注深思。因其如此,需要我们更多地从阳春白雪一样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中走出来,直面迷茫浑饨的世界:面对当今混乱的书界、兰界,锦上添花固然非常重要,而雪中送炭更显紧迫。 九、标准的困惑 25.中国文化受老庄哲学思想的影响、熏陶,相应地在书法文化与兰文化的轨迹及氛围中也极其深厚。古往今来,无论专家学者还是普通大众对书法作品与兰花的品评鉴赏都只能在股陇模糊的感觉状态中进行,或者是跟着专家权威人士,盲拉地进入五里烟云之中。或许,这是中国文化艺术博大精深,玄妙虬契的固有程式和不可违背的传统特性,而进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规范及堂皇的终结所在,也难怪,在神州国度,“文化”历来被视为高深莫测的殿堂,是阳春白雪者的领地,而非下里巴人的家园. 26.书法发评史上曾有“晋尚韵,庸尚法,宋尚意,元、明尚大”之说;对兰花的鉴赏也有所谓:俗品,逸品、妙品、佳品、珍品等等。时至今日的信息社会中,至于何者为之的确切的量化标准则无人知晓。 因此可能导致:一是在不同地域的时空条件下,认知与辨识不一;二是同层次、同素养者的感受与感觉相异甚至南辕北辙;三是即便档次、水准相近相当者对同一对象的评判也可能呈现差距甚至谬之千里。类似的实例故不胜举,俯拾皆是。在此仅举书法一例:《书法报》1999年3月1日2版登载尉天池先生“一轮明月,四壁清风”的草书中堂及杨文测先生的评维文章《读尉天池行书对联》;同年5月17日同报同版同位置登载包建新先生《也评<尉天池行书对联>》,同是评鉴一幅作品,而结果却大相径庭,南辕北辙,完全相反,但却又都似乎各有理据,而归根到底的结论是不言而喻的。 至于对兰花的赏评,受区位地域及人文等因素影响而异的情形就更为突出和普遍,简单说南方人与北方人就有不同的侧重。如就兰花色彩与容颜姿态而言北方与南方就有不同的侧重,包括相同的程度也不一致。这就充分证明,文化具有时间性、空间性、地域性;无论书法文化还是兰文化都如此。 27.体现在时下书展、兰展中,标准的困惑对参与的主、客体及观众就显得更为明显和直接;评委无疑都是相当档次、级别的专家权威,参展作品的命运皆由评委在匆忙的直感以及走马观花中评判裁决:而其中涉及和掺杂的因素又极为复杂,有的甚至剪不断、理还乱。因此,制定标准和评委们客观公正就成各类展事活动的关键。 28.“依法治国”甚至“以德治国”的含义与意义勿编繁言。在一般意义上说:“标准”为衡量事物的准则与尺度,也是人们检验、检审工作、劳动成果及由此而生产的产品的质量的衡量尺度。社会发展到今天“标准”不再是高深莫测的事,已经充斥到了社会生活及至人人的日常生活中。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或没有了“标准”及相应的规范,杜会还是否能继续发展进步,人们熟知的“无规矩就没有方圆”应该是对这一点最简洁明了的概括。因此,对于古代没有而今天盛行的书展、兰展而言,制定并逐渐地健全、完善相应的“标准”及其规范,以消除不必要的困惑,清除或杜绝诸多弊端的根源,为确保其健康地发展,创造和提供良性的生存空间。 29.中国要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融入世界进步发展的潮流,无疑地包括了中国文化及其所属的书法与兰花文化在内。事实表明:绝大多数的洋人对中国文化艺术中高深莫测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虽有能够理解的可能,但却未必能子以质证和确认。在1998年法国举办的“巴黎现代中国书法大展”上,“希拉克总统一面仔细的听着巴黎东方语言学院教授柯柏的讲解,一面兴致盎然地观赏一件件书法家们的真迹,并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当听到随着书写工具的演进,书法正日益成为纯艺术时,希拉克表示关切”。③从这两段话中我们应该能感悟出一些字外之意、弦外之音来。 十、理解的创新 30.中华文化是其自身深厚广博的历史积淀,其中的书法文化和兰花文化可谓优秀与典型的代表,但这并不排除社会发展时代的影响和留下的烙印痕迹。因此,在今天的时代尤其应予严肃认真甚至谨慎庄严的真挚情结来审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已毫无疑问,近二十年来,书法文化与兰花文化都得到并进入了空前发展的时期,值得可喜和欣慰,但与此同时又都面临着无数的问题与困惑。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促进和推动书法与兰花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辈和后人的业绩,就必须真正而准确地理解,就必须做出艰苦和诚实不懈的努力,溯本寻源,正本清源,方能使人们拨开迷雾见到光明。应该说,这是每一个从事兰花、书法文化事业的人们义不容辞的基本职责要求。 31.开放性是系统的特征之一,任何封闭的系统必然导致窒息而走向衰亡。所以无论书法文化还是兰花文化在不断发掘纵向自身的深沉潜力的同时,还应该进行横向的对比借鉴,进而扬弃发展,这才是充实自身机能的明智之举;倘若均以为自己的根基和渊源深沉浑厚,余类无与伦比,那就犯了生存发展之必然的大忌。这其中,愚以为:一是自身与其宗旨源流的本质对比;二是自身与同类的对比;三是自身与旁类和各类的对比。对比不是盲目的攀比也不是无前提的乱比,而是通过比较做出鉴别,吸取有益的营养,摒弃和消除自身的不良,使自身能得以健康地发展。这是超越自我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创新的基础和保证。 3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必为我们的时代没有出现二王,没有出现颜、柳、欧、褚等书坛巨人而遗憾;也不必因为没有出现孔丘、屈原,没有出现勾践、陶潜、苏轼、郑思肖等名人志士知兰、识兰、咏兰的高风亮节,精神气质而感叹。历史有自己的选择,历史在按其固有的特性和内在规律向前行进,开创未来,而历史是由人创造的,是由人的主观世界与自然的客观世界有机地溶合、协调、碰撞而凝定和累积起来的。 注解: ①马欣忠《书法与文化形态》第36页(1998年8月第一版,上海书画出版社) ②贺新辉主编《古诗鉴赏辞典》第 32页(1988年12月第1版,中国妇女出版社) ③孙振声编《易经今译》第30页、42页(1989年9月第1版,海南人民出版社) ④、⑤闵学林编《写兰百家》第3页(1998年4月第1版,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⑥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1999年第2期第4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286页 主要参考书: 李春秋主编《历史文化的沉思》 吴应祥、吴汉珠编著《兰花》 杨云编著《滇兰综艺》 冯达甫译著《老子译注》 徐小跃著《禅与老庄》 陈振濂著《书法美学教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兰花文化与书法文化的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