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法官光 发表于 2014-1-13 09:37:30

谁的精神家园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

实际上,人只要争得了论是非的权力,他就已经不战而胜了。---王小波

对于王小波这个人,在大学之前是没有听过的,后来怎么的就无意间留意了起来,特别是他的那本《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一听书名,便觉得他是一位有趣的人,写出来的东西也应该不会是索然无味的。在学校图书馆徘徊,最终借了一本《我的精神家园》。

这是他的精神家园,在这里,他自由畅谈,尽情书写他的思想篇章,宣扬他的自由主义精神。

在那场考试之前就借了,到了那场考试结束后,才发现还没看完。起初是在复习高数时,数字符号公式记得头昏脑胀时,翻开了看两则小故事,既放松了心情,又增长了见识。这种不单纯的目的也让我读完了前半本。王先生经常会在自己的杂文里提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与偶像,像杜拉斯的《情人》,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我们的祖先》,哲学家罗素,他作为一个根部,在自己的纸笔间派生出这么多了作品名人,各个枝干引着读者们去追寻。



从他的杂文里,看到了对逝去文化的哀悼。他说美国的城市就是庸俗,塞满了乱糟糟的现代建筑,而作为北京,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有一半是写在故纸上,还有一半是埋在地下,只是缺少了一部立在地上的历史,供人其中漫步。而像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有着世界最美丽乡村,在那里行走,就像在历史的长河里漫步,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文化底蕴,这些不是靠多少页数的史书和不知修葺了多少回的宫殿能够产生的。

他又说学生是穷人中最趾高气扬的一种,虽然穷,但前程远大。作为一名学生,穷学生,学习的目的便是脱贫致富,就像学习是唯一的出路。但是这么具有神圣使命感的任务在实践起来常常与初衷背道而驰。在学习的道路上充斥了太多的诱惑,意志一不坚定便会走错道路。

思想自由是这本书的最大特点。王先生在他的纸上王国恣意畅谈,他怀念北京的老城区,春天燕子在屋檐角下筑成的小窝,城墙上难得可以建成高速公路,这是梁思成先生说的。他在美国生活,笔尖常常流露出在异国的文化。谈到君子,绅士的区别,关于幽闭型小说,张爱玲,他说张爱玲的小说是病态的,就像一个临死的人之前说的话,但现实却往往没有这么糟糕。把自己关在一个密闭狭窄的空间里,密不透风,思想也就限制在那个密室里,怎么也走不出去。

他说,文学的使命就是制止整个社会变得无趣,一流的读者不是天生的,他是培养出来的。

他说,任何一种负面生活都能产生乱七八糟的细节,使他变得蛮有趣,人就在这种去为重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萧伯纳在《英国佬的另一个岛》中写道:有一位年轻人这么说他父亲,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只猪,结果自己也变成了一片土,一只猪。

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适应了,本来的进取之心也慢慢消磨了。对着那片土,那只猪,寻找各种有趣的细节安慰自己,证明现在过得是一种平淡但富有乐趣的生活。

有关伟大一族,伟大一族不是空想家,不是只会从众起哄的狂人份子,更不是连事情还没弄清就讲沸腾的狂热青年,他们相信,任何美好的梦想都可能成真。

他说好东西翻炒几道才成俗套,文化垃圾恰恰是精品的碎片。我写的东西真的是糟粕,这可以理解成精品的碎片吗?(《我的精神家园》书评/那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谁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