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而绝望
早在一个多月前就看到余华的新书《第七天》即将面世的消息,话说七年磨一剑,“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的噱头确实让我好生期待。终于在它上市的第一天,我买到了实体书,并迅速进入阅读的状态,以最正常的速度读完了这个故事。读罢,不能说是失望,只是颇有些不适应。最早接触余华,是他的《许三观》卖血记。午夜点着小台灯在被子里看到凌晨3点,心想着天底下竟然有把这么血淋淋的故事,诉说的如此有趣的作家。也只有余华能用最简练的笔触,将中国近60年来社会大背景中,那一个个小人物为了生存而进行的不懈努力,刻画地诙谐幽默又入木三分。
血在中国作家笔下的表现意向分为三类:作为祭品的血、作为物品的血和作为商品的血,它暗示了血对于中国人的生命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在《许三观卖血记》里,血是一种商品,它让许三观一家一次次度过难关,直到最后他再也不能去鲜血时竟担心地坐在地上哭了起来。在《活着》里,福贵的小儿子因为抽血过度死在了医院,这个时候血是一种物品,是在村长的权势下为他需要输血的夫人所做出不得不的屈服。
但在《第七天》里,杨飞从一开始便是死去的,在这过程中他遇见了一个又一个的死者,却从未过多提及血这个字眼,而是泪,是雾,是雪。鲜红的血液至少还能感受到生命的流逝,可那行走在大街上,一个个有着骨肉却失去温度的人们,他们有着最为纯真的情感,却失去了鲜活的生命。相较而言,不带一丝血色的表现手法,确实更能凸显这种悲凉。
和《在细雨中呼喊》绵长湿润的江南气息截然不同,《第七天》带给我的是坚硬的现代感,那么不温柔。时时能从中看到许多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讽刺:火车弃婴、屌丝逆袭、女神劈腿、公款吃喝、城市丑闻、谎报事故、杀人灭口、封口费、贫富差距、蚁族鼠族、卖肾求财……当它们以一种合理的方式排列组合在这样一个荒诞的故事里,一切似乎都顺其自然。
“两个歹徒光天化日之下走到他面前,问他附近有警察吗?他说没有。歹徒再问他,真的没有?他说,肯定没有。然后两把刀子架在他的脖子上,要他把钱包交出来……”这个让办公室白领们背后谈论的笑话里我却读出了失望,人们的相信总是容易被辜负,是真的太愚蠢,还是不愿太聪明,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逼就了第三种选择,那就是自作聪明。自作聪明地自我防备,用自以为最理所应当的方式来为人处世,当我们对恶行选择了沉默,就已经是一种恶。
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我无法对这个社会的种种不公和乱象保持沉默,当初也正是这个原因才让我满怀一腔热忱报考了新闻专业,但随着大学3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我们似乎成为了这个社会最为沉默的团体。因为每天目睹的不公实在是太多了,每一件都足以让人相信,有太多无形的大手覆盖在我们的头顶,当你付诸种种努力将黑暗揭发于众,他们总有力量阻断一切通途。
故事的最后,鼠妹被男友用一个肾换来了安息之地,就像是鲁迅的《药》里“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 ”,总会有一丝慰藉来抚慰我们绝望的神经,每当这时试着想想,我们为什么而绝望。是孤独地获得永生更为幸福,还是和一群善良的骨骼永在死无葬身之地让人向往,又或者是以最无力的姿态安然存活让人心生希望?
‘走过去吧,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他问:“那是什么地方?”我说:“死无葬身之地。”’——《第七天》戛然而止,也难怪余华说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第七天》书评/夜之魂魄晨微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