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做自以为是的父母
“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这是一段坦诚但让人难堪的话,也许真实在很多时候的确是让人难堪的。起先是怕,然后是烦,再后来是瞧不起,于是就躲,最后还不得不为这不堪的关系而难过。这恐怕是很多中国人对自己与父母关系的心路历程。只是王朔够坦白而已,把它说了出来,很多人可能连承认它的勇气都没有。中国父母与子女关系的不理想(至少在王朔那一代如此),其原因可能在于鲁迅所说的父母“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
王朔在十岁之前在保育院长大,十岁之后才回归家庭生活,长期以来和父母是一种疏远的关系。回到家中后,父母仍是要么长年在外,要么早出晚归。生在毛时代的人们是将把青春和热血献给国家为志,家人放在靠后的位置了。对孩子的教育是简单而粗暴。孩子天性好动,招来的是训斥和怒吼。孩子的朋友常常被妖魔化,也同样被骂,还屡屡被警告不能与之厮混。在幼小的王朔看来,这是一种失态的表现。这似乎也是他对父亲失望的开端。
这真是讽刺。父母教训孩子,是为了孩子长大后不会让他们失望,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已经对他们深深地失望了。一些自以为是的父母,不但没有意识到孩子有独立的思考,还有独立的人格,从来不尊重他们。这种不尊重,最后换来的也是自己的不被尊重。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来,很多父母老了还因为孩子言语不顺,呕孩子的气,其实很多是当年自己种豆种瓜的结果。
自以为是的父母很多。在传统的礼教淡化后,他们仍有两个原因认为自己可以驾驭自己的子女,一个是他们生育了子女,天生有父母的恩德;另一个是完全不用解释的“我这样说,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人在这个世间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有一类人尤其要好好善待,那就是你的家人。如果因为是家人,就可以所谓凭着良好的意愿,不采取尊重对方的方法,那不过也是一种自以为是,一种狂妄和无知。这种自以为是,狂妄与无知,害人害己,而加害者往往不能自省自察,所以谬种流传,连绵不绝,也算是一种人间悲剧。
不做自以为是的父母,要把孩子看成是平等的个体,尊重他们,把他们当成朋友,可以不同意他们的想法和做法,但是不能强行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们,要学会沟通,不要以为他是你的孩子,就当成你的私产,随意处置。(《致女儿书》书评/周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