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失败是成功最好的垫脚石
我开过小店,做过培训公司,现在还在做网站,其实除此之外,我还有一次创业经历(好吧,我当没有听到你在说,经历真乱七八糟),那是从咨询公司辞职出来,兼职做着NGO的工作,那时候NGO组织这边还给不出薪水,正好一个以前的朋友有一个项目,就去参与了。那是浦东新区政府想做一个类似商学院的项目,正好有一个盘子不小的私募基金的老大也有这个打算,双方一拍即合。这两边的结合真所谓有钱有势,又加上一些商学院教授的加盟,有钱有势加有文化,作为执行团队的一员,当时的我感觉前途一片美好。
当时希望引进的项目是明茨伯格的IMPM(国际实践管理硕士项目),明茨伯格在管理学界名号是非常响亮的,他最红的一本书叫做《管理者而非MBA》,其中可见他的主要观点,即传统的MBA商学院学的理论僵化,严重脱离实践。所以他在1996年创立的IMPM项目,倡导讲理论和实践严密结合起来,除了要求学生不断对学习进行反思,并进行跨国跨界的交叉互动学习,还倡导把学员本身的管理经验带到课堂上,再把课堂的内容带回到工作团队和工作实践中去。
网上搜了一下,不久前,人民大学刚作为一个模块参与进了IMPM项目,由来自12个国家的27个学员参与,这些学员除了来自传统的企业,还有来自国际红十字会等NGO组织,这个观点跟营销大牛菲利普.科特勒是一致的,任何组织都存在相似的管理难题,这组织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企业,也包括类似基金会、行业协会、兴趣小组等所有非盈利性组织。
那个项目当然是失败了,原因多样就不赘述了。不过在学习IMPM的所有材料中,我确实体会到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亦从此从一个商学院MBA的出身,走向了反MBA的道路。
《找我》是系列书籍。这套书的特点在于,它总是抛出一个问题,下面来自学院派的教授、实践派的同学纷纷抛出自己的见解,没有绝对标准的答案,只有来自行业内的深刻理解和行业外的多视角碰撞的火花。
正如《哈佛商业评论》上我最喜欢的栏目一直是“案例分析”这个部分,这本书基本上都是案例, “如何应对女上司?” “从1人创业到100员工,队伍如何带?” “外企转国企,如何生存?” “如何管理85后员工”,抛出问题的人简直深陷泥潭,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下面给予建议的人也五花八门,但正是这种多角度的撞击中,问题的真相似乎渐渐清晰。
有些人看书喜欢一个明白无误的答案,就如我常会收到这种豆油:“你在书里说的记事本太复杂了,你能告诉我一个简单的方法吗?”。 又或者 “我从来没有做过基金投资,我看你对这方面很了解,能推荐一个靠谱的基金给我吗?”,还有“你对余额宝是怎么看的?”遇见这种问题,我通常直接无视 - - - - 人生本来就没有绝对答案,即便是一样的问题,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面对的选择不同,一定也会有不同的答案,所有的答案都是需要自己去摸索的。
不过这当中也略有捷径,正如求职之前,如果能找到类似行业的师兄师姐们聊聊会增加很多业内经验,在这套书中翻翻,也会寻找多许多你正面临的问题的可能性答案。
毕竟,别人的失败是我们成功最好的垫脚石!(《找我.1》书评/水湄物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