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想巴黎:一种思乡病
郑实著《在巴黎的天空下》是一本旅游巴黎的攻略,然而却不完全是攻略,它有着极为翔实的指导,却又兼具散文的美——一种极度简约的美,可视为旅行文字的另外一种。我是个喜欢旅行的人,从少年时代就曾幻想环游世界。我的父亲年轻的时候曾经到处游走,他在我童年时常讲各地的风物,也带给我一些旅行画刊看,小时候我常盯着杂志上充满异域情调的建筑发呆,这些建筑中就有巴黎。巴黎是我从未去过的,但我却自小就对它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常常会想念,就像是一种怀乡病。
旅行者的内心是什么样子?大概各人都不同的罢。至于我,是一个流浪者。很小的时候,漂泊的梦就开始了。虽然很朦胧,但却无法阻止这种狂想的蔓延。我小时候很病弱,却崇尚冒险,曾一度把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当作自己的偶像。不过,我后来从书中得知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也征服了南极,而且很帅,便把这个英国男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了。可惜斯科特这个倒霉蛋没有率先夺得征服南极的荣誉,不过这不要紧,毕竟他很帅。帅哥不但女人爱,男孩也还是喜欢的。当然,中国也有很多探险英雄,比如敢于徒步穿越死亡之海的上海人余纯顺,他所追求的是一种避世的,远离尘嚣的行走中的世界。这与我的追求有相似之处,任何一个在旅途中的人都期望建立自己的心灵世界,余纯顺正是这种人。
好吧,话题扯远了,还是回过头来继续说巴黎。巴黎可看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名人故居、图书馆、博物馆……实在是多的数不胜数。相比于中国的都城一波又一波的拆毁名人故居,制造一些假古董,法国人对“古迹”更有人文情怀,说得更加直白些,就是更有人情味。在他们而言,大文豪不是书本上的东西,而是毗邻而居,因此是值得珍视的。巴黎之所以为巴黎,就是因为它是文化的巴黎,艺术的巴黎。
巴黎不止奢华,更有情调,构成巴黎情调的,基于一种底色,这就是浓厚的人文色彩。在巴黎,任何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故乡”。在某一个时期,我曾经产生了严重的抑郁情绪,那时候我就想,假如现在我要崩溃,那么我希望看一眼巴黎。假如我的情绪算的上抑郁症的话,旅行与读书是治愈这病症的唯一方法。我二十来岁时到处游走,除了西藏外几乎去过中国的所有省份(西藏现在也已经去过),在行走中我的抑郁情绪得到减轻。当然我从未对人承认过自己的这种情绪。
旅行,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我对人生的一些认识,原来活着还可以这样。我也曾有过少年的轻狂,然而随着长大,这些想法都滚到爪哇国去了,什么时候我诗意的生活不仅仅是停留在脑海里?
人生就是一场艰难的跋涉,每个时刻你都需品尝生命中的一种滋味,也许是快乐,也许是痛苦。痛苦和快乐对我都是一样,我渴望凭自己的双脚,凭自己的胆魄,凭自己的毅力闯一闯三毛笔下那个旷古苍凉的撒哈拉;我渴望凭自己的智慧,凭自己的激情,凭自己的血气闯一闯埋葬了斯科特探险队的白色世界。让风沙、冰雪、荒凉磨砺我狂想的臂弯。我要用自己的热情和青春之火作赌注,踏遍全球的山峰和河流,瞻仰文明的过去和先哲的丰碑。
我一直梦想踏上法国的土地,亲临雨果《巴黎圣母院》的背景;穿越塞纳河左岸、探寻诗人与情人的私语;漫步九月四日大道,在一座又一座宏伟的建筑间徘徊。当然,巴黎第七区是一定不能放过的,这里有拿破仑安置伤残军人的荣军院,它也是盖世英雄拿破仑的最后之归宿。抚摸凯旋门上的“马赛曲”浮雕,就可以把科思嘉岛、土伦港和荣军院三者之间的神秘联系深深嵌进我的手指。再登上埃菲尔铁塔,让法兰西文明的风吹遍我的全身,拂起我的长发,让灵肉一起俯瞰这人类文明的结晶。除了法兰西,我还将去属于巴尔札克的花园、马蒂斯的画室、达达主义艺术派的“营地”……一个文明不是远在天涯,就是近在咫尺,旅行者异于常人,就在于拥有把天涯当咫尺的精神。
哦,巴黎。在一本书的纸页里,你是影像。在一个人的生命里,你是全部,因为你已经绝对占有了他。(《在巴黎的天空下》书评/司马白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