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的个人悲伤
不是书评,胡乱几句,暂且存档。这本小说,篇幅不长,但如若写书评却大概有许多可以说道的!方方属于武汉。这是我在看过由她的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万箭穿心》后形成的感觉,这是在我第一次去往武汉走过汉正街之后形成的感觉。一个地方应该有一个自己的作家(尤其是小说家),或者说来书写这个地方的作家,他/她写这个地方写这个地方的人,但又绝不止于此,他/她所呈现的是更加广阔和深渊的时空。而无疑,方方属于武汉。
在《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中,方方所描述的地名是襄樊,是汉口和武昌,是武汉……她描写的是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不同的路/是给不同的脚走的/不同的脚/走的是不同的人生/从此我们就是各自路上的行者/不必责怪命运/这只是我的个人悲伤/
小说开头,涂自强考上大学,她的恋人采药却落榜了。采药以这样一首诗来为他们的未来做了了结。这首让我们看到小说家方方曾是一位诗人的短诗预示了整个小说世界的基调和命运。
无论是背着被子一路步行便打工边往学校走,还是在学校食堂打了四年工,亦或是正在复习考研的时候父亲去世,又或是打工到年底老板跑了……所有的一切,无论周围人认为多么地不公平,涂自强居然都能够坦然地接受,他不是“真自卑假自尊”,他是对于生活所附加的一切都不曾过多抱怨地接受着。甚至包括,最后被诊断肺癌晚期。这是一本只有十万字的小长篇,故事也并不过分沉重,然而它所包含的东西却一点也不小。结构上,开头是涂自强一路打工走出家乡,结尾则是他安顿好母亲后一个人重新上路往家乡的方向走。
文学它是慢的,人们不能够要求小说家像时事评论员那样迅速地对时代和社会做出反应,但是一旦一个优秀的小说家做出了反应,它将比时事评论员的反应深沉得多也持久得多。在这一点上,余华或许没有做到,但方方显然做到了。
在这一本小书里,方方看似不评论任何宏达的社会问题或时事现象,她只专心而又节制地描述涂自强一个人的故事,甚至牵涉到的支线人物都少之又少。整个小说中,除了涂自强自己和他的初恋采药,其他人(包括父母、乡亲,还有室友、同学和老师,以及同事或合租的室友…)甚至没有名字,只有一个称呼。
方方说:我们有幸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对个人奋斗给予充分肯定的时代——里成长。在那样的社会土壤里,我们眼里没有官宦,概念里也没有富二代,一切都要靠自己的本事。
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才会让涂自强这样的年轻人处处不顺,世事艰难呢?在一个没有公平的时代,他的悲伤注定不只是个人悲伤。
这段情绪最激烈的话,小说家是在小说之外说的,这就是一个优秀小说家的佐证。小说家回应时代的方式无论如何都是与新闻从业者不同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书评/Away)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