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军蓓 发表于 2014-1-13 09:38:48

生活是每个人自己的感受

关于旅行的意义说的人已经太多。歌手陈绮贞唱:“你离开我,就是旅行的意义”,弥漫着淡淡的忧伤而哀愁。另一个男歌手陈升忧伤深情地唱着:“你说要一个人去旅行,眼里藏着一朵乌云,知道你藏不住秘密,天空就会飘着雨 ,你说你带着一本日记,却不想再拥有回忆。”也许旅行是为了寻找自由,为了遗忘爱情的伤。还有另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所谓旅行,无非是从你活腻了地方去别人活腻了的地方。
这本书是一个85后的姑娘独自行走74天的旅行故事。在这74天里,她看到以前从未看到的美丽风景,和萍水相逢的人结伴走过好几千里,遇到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当这些风景、人、故事逐渐远去,黯淡,变为她的人生背景时,留下了更为珍贵的东西:在旅行中她回望自己在北京的都市生活,解决了物欲的迷思,反思与父母的沟通模式,认清了自己迷茫,确定只要不断往前走,看不到未来的样子,也没什么好怕的,并且深深明白旅行只是成长的方式之一,在生活中修行也可以获得成长。旅行带给她心灵的感悟、成长与改变,我想这是独属于她的旅行的意义。

旅行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是属于每个个体的感受,因此旅行对每个人来说感受不同,意义也不同。因此,千万不可模仿他人生活的热情,也千万不可模仿他人旅行的意义。现在有不少年轻人受一些旅行观和传媒导向的影响动不动就休学、辞职去旅行。他们觉得西藏骑行简直就是自己人生中最大的梦想和追求,觉得完成了这件事才牛逼;他们觉得不搭车旅行走个十天半月,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路上,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他们用向父母、朋友借来的钱去旅行,然后在微博上晒出自己炫目的照片;他们并不是真正需要旅行,仅仅是因为盲目跟风,需要刺激与不平凡,以及渴望获得他人关注、称赞的虚荣心理作祟,他们只是在模仿他人的生活。
作者刘笑嘉最初选择旅行是因为不希望被工作、被家庭,被他人的目光和世俗的价值观牢牢粘住才选择上路,她在路上的时光让她重新变得敏感,将目光转向自己现实的生活和内在的心灵世界。她去的这些地方大多我都去过,我看的时候感觉既熟悉又陌生,因为旅行是每个人自己的感受,同样的地方每个人的感受不同。就像电影《心灵印记》中那对到印度蜜月旅行的夫妻。两人手持一台摄影机在同一辆人力车上,摄影机在女人手里,看到的都是美丽的鲜花,色彩绚烂的纱丽;但摄影机一到男人的手里,镜头里尽是垃圾、肢障孩童——在同一条路上,过着一样的生活,两个人看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事实上印度的全貌是鲜花,纱丽,垃圾、肢障孩童的总和。
书中,刘笑嘉讲了不少类似的故事。在大理,她和朋友在沿河西路骑行了许久都未见洱海的容颜,迎面骑过来的一个游客,劝她们掉头得了,因为再往前骑也看不到洱海。她们没听人劝,继续前行没多久,豁然开朗,看到碧波如镜,烟波浩渺的洱海。这让我想起自己在云南梅里雪山自然保护区雨崩村的徒步。我们离开村子时选择了一条与进村时不同的路线,有不少人劝我们不要走这一条路:路面宽不足半米,崎岖泥泞,旁边是万丈悬崖,还有飞沙走石,而且容易迷路,没有向导走不出去等。我们几个人还是打算试试,结果看到的完全不同:一开始林间羊肠小道众多,但我们选清晰可见的走,即便走错一次路也能很快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况且路边风景秀美,红花绿树,溪涧飞瀑,连绵不绝,后半段虽然走在悬崖边上,但是路被修整过了,铺平加宽,悬崖下的大江波澜壮阔。也许我们该庆幸去的时候不是雨季,路才这么好走,但我只能确信我徒步的那条路就是如此。事实上,那条路的全貌是所有去过的人描述的总和。
我曾在微博上说过:“生活就像穿在身上的内裤,纵使它镶满钻石,闪闪发亮,你如超人一样将它穿在外头,别人看到了流露出的羡慕嫉妒就算能满足自己人性中的虚荣,但那也只是暂时,终究不能抵消它时时硌肉的疼痛,而且这种疼痛还是最私密难言,旁人难以理解的,所以不要活在他人评价里,生活说到底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每个人走的路都是不同的,感受也完全不同,经历过和道听途说往往差距很大,所以不要活在他人的目光中,也不可模仿他人的生活。无论旅行的热情还是人生的道路,最好、最真实的体验是直接去咀嚼生活,而不是过他人让你过的二手人生,因此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吧,让他人开车、打车或坐飞机去吧!(《我怕没有机会,选择真正喜欢的生活》书评/meiya)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生活是每个人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