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爱着的证据
美国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也就是本书的作者埃本?亚历山大,在早年间奉爱因斯坦为他的科学偶像,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只有两种方式度过你的人生:一种是把什么都不当奇迹,另一种是把什么都当做奇迹。”在前面五十多年的人生中,埃本都是以第一种方式在生活,相信自己,相信科学——尽管有无数的病患向他倾诉过那些信仰的奇迹或者是濒死体验,但他总是以冷静淡然的态度,从科学的角度向他的病人们解释那都是大脑开的玩笑。然而,当他罹患了罕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脑膜炎,昏迷了整整七天七夜,差点就撒手人寰,当所有人都以为得放弃的时候,他居然奇迹般的苏醒并很快康复。他再也无法用已知的科学理论来解释他在这七天中所经历的一切,因为当时他大脑的新皮质,也就是大脑外层全面停工,从科学上来讲,这意味着那时的他已经完全失去了意识,只余下一副躯体。但是,他清楚的知道,他的意识并未缺席,只是去了其他的地方,一个不能用线性语言描述的,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的一个地方,一个只能被笼统称为是天堂的地方。
如果本书的叙述者没有“神经外科医生”这个身份,我想我不会翻开这本书。因为这类事情除非亲身经历,否则很难从理性上接受,纯属于“你信就有,不信就无”的两可之间。而且医学界对濒死体验也有过一些比较符合常理的推测,例如绝大多数濒死体验者都提到从黑暗的甬道走向光明,这其实是在重现胎儿出世时的场景;而在天堂中见到自己过世的亲友则更容易解释,这些都是人心底的执念和遗憾,被意识捕捉到了;根据病人的描述,天堂和天使的原型很多都可以从现有的艺术作品中找到,尽管患者并没有刻意地去记忆这些文字或影像,但是你的潜意识中记录着这些信息,在昏迷时大脑进行了整合,相当于把你储存的影片进行加工之后又播放给你观看。
这样的推测其实不仅可以解释濒死体验亲历者所看到的画面的意义,甚至可以用来解梦。毕竟濒死体验是极少发生的,而梦则是每个人都会做的,埃本长达七天的昏迷也可以说是做了一场长长的梦。因此我在看书的时候,试图通过埃本医生对他生平经历的描述,来分析他濒死体验所含有的现实意义。令我意外的是,我本以为埃本医生经历过奇迹之后,就变成了与原先截然相反的人,结果他在康复之后,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尝试分析他体验的幻境与他的潜意识有什么关联。
这是一次绝无仅有的阅读体验,我和作者在同步进行“侦探”的工作,而更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结论殊途同归——这次濒死体验并不能证明天堂和神的存在,而埃本医生大脑构建的这个幻象弥补了他残缺的人生,使他在心灵和身体上得到了双重拯救。从这个角度来讲,这又的的确确是一个精妙绝伦的“神迹”。
埃本医生是一个被领养的孩子,在2000年左右他找到了亲生父母,然而他们拒绝和他见面。这个消息压垮了他,他再一次感受到“被遗弃”的痛苦,第一次发生的时候他没有记忆,而这次他感受到的失落差点毁掉了他的人生和家庭。因此他的濒死体验中,一个坐在蝴蝶翅膀上的女孩,告诉他这个世界中的规则就是你没有恐惧,你不怕犯错,你是被爱着的。他事后回想起来,这句话是作为孤儿、作为被遗弃者的他,最需要听到的。虽然在2007年他终于和亲生父母相认,然而他内心深处一直觉得自己是孤儿,没有安全感。
当他醒来之后,收到亲姐姐寄来一张他未曾谋面就已经过世的妹妹贝特斯的照片,他才惊异的察觉他在天堂中看到的那个女孩儿是谁。他被这样的巧合惊呆了,他终于意识到,为什么那些重要的信息(我是被爱着的,我永远都不会被遗弃等),是由一个他以为的“陌生人”传递给他的。事实上,他妹妹向他证明的那些天堂存在的证据,其实都是他被爱着的证据,那些无论来自于亲生父母,还是来自于养父母的,始终不渝的爱。(《天堂的证据》书评/李小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