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awcl 发表于 2014-1-13 09:38:48

请先爱自己

大概在上个月的时候,我和一个还在读博的朋友聊天,谈到小时候的家庭经历,朋友对我所描述的承受的家庭暴力表示不屑,他不屑不是因为觉得那不算暴力,而是,父母怎么可能那样对待孩子,我要么是鲜艳的热带雨林大蘑菇吃多了,要么就是得了癔症,所以捏造出一堆鬼话去哄他。知道后来我谈到很多非经历过不能得知的细节的时候他才半信半疑表示原来真的有那么多人经历过的痛苦是他做梦都想不到的。其实在更早以前,我就发现,很多同行曾经历过非常痛苦的人生阶段,奇妙的是,现在在教育一线工作的人并非很多都是那些正能量满溢的家庭的孩子,而是我们这些有过创伤甚至某些伤痛终生都难以愈合的人。这本是一件不幸的事,然而幸运的是,我们这些人从教后,面对那些也经历着家庭不断把负能量加在他们身上的孩子的时候,我们不会像那些“出身好”的同事一样,简单粗暴的打断孩子出于信任才对你说的话,而是能蹲下身去,尽自己所能去修复他们已经遭受的窗口,并引导他们学习如何拒绝成为伤害他们的人……
因为这样的经历,让我在阅读埃本 亚历山大博士的《天堂的证据》时几乎没有情绪上的波动。恰是经历过痛苦,我们又不能满足于作为泛神信仰的民族一员用宿命论来解释遭受的一切,所以我们这样一个群体接受自然科学在总量上多于,在时间上也早于同龄人的另一部分。也因此更早的意识到人生的一切绝非仅由自然科学便能求索出奥秘的终极。埃本博士的经历恰恰是我们这类人的反证。年幼时,父母由于还不具有抚养他的经济能力而将他送人,与同样是非亲生的姊姊和养父母所出的兄弟姊妹们生活在高知家庭中。

在他脑脊髓液突然病变倒下之前,他的一生经历都可谓是正能量家庭的典范,在经历过七天的濒死体验突然痊愈后,他开始反思从前他作为一名有资历(医学博士)有声望(主治多年)的医生,法律与道德上固然不负工作重任,但当病人向他倾诉那些如果不经历濒死体验压根不不会信的“神迹”时,自己基于“掌握科学者”的骄傲是否有道理呢?正是这种年过半百后的敬意与濒死体验中“黑暗世界与澄明之境”的冲撞,让他有写出这些的冲动,最终促使他下笔的,是儿子对他说写下来,把这一切都写下来。你的记忆,尽可能细致地把你记得的写下来。在你把一切写下来之前,不要去阅读其他有关濒死体验的文章,也不要去读什么物理学、宇宙学的书。不要对妈妈或任何人讲述在你昏迷的7天中发生的事情,至少你自己可以把这一切理清。稍后你就可以做你想做的一切,好吗?你以前不也常对我说‘观察先于解读’吗?如果你想让自己经历的一切具有科学价值的话,你就要尽可能纯粹、精确地记录它们。在这种记录完成之后,才能去跟别人的经历进行比较。
正如亚历山大博士自己所说,他认为将自己的濒死体验写出来值得众人共享的重要原因是:他自己便是一名顶尖的神经外科医生,尤其精深于对大脑的研究。通过严谨的科学的剖析与自身荣誉无言的担保所说的真实性,这会让很多的人重新看待曾经嗤之以鼻的“神迹”或称为“濒死体验”的一切。除此之外,他与众多有过这种体验的人的相同于不同之处也将促使更多的人去关怀自身的一切。倘若一个人,连自身的命运都毫不关心,漠然处之,这样的人,对于周身以至于更远的生命,他都会漠视乃至于力量在手的时候以剥夺乃至虐杀取乐。
我个人认为,《天堂的证据》这本书,值得人们去读的原因并不在于埃本经历的濒死体验的与众不同:收到素未谋面的故去的妹妹的照片以为自己七天的“梦境”中没有碰到任何一个亲人,或是作为一名医学博士如何科学的剖析濒死体验与大脑皮层以及任何医学可以解释的器官等人体拥有物的关系。也不是发现在七天沉睡中给予了他坚持下去的力量的美丽女孩正是数年前便已去世的亲妹妹的事实。而是,当芸芸众生亟欲让精密的手术刀解决我们的一切苦痛时,这样是否本身即是对生命的傲慢与不负责。埃本在几十年的学术积累之上,坦诚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自然科学的极简主义并不像厨房的粗粮营养那样值得赞同,正是因为过多的追求简化追求数字,让人忘记了为何当初要出发:对自身的关怀,不是自私,恰是对一切探索的起点与重点,是宇宙之网的永恒组成……
在世界上,永远都有很多人,如曾经的埃本博士或我那位准博士朋友一样,对他人的经历不屑一顾,甚而认为那都是病患的臆造,但我仍不希望为了让他们明白这些而让他们亲身经历那样的痛苦,归根结底,痛苦中虽然有生命的黄金,却不能因此人人都需要承受灾难来成长,持有这种逻辑的人若曾承受可以理解,但太多执掌权利的流氓却有将之上升为普世价值的意图,我们要警惕打着这样旗号行恶的嘴脸。
早年读《哈佛家训》的时候,看到一个感动不已却不敢相信的故事:年轻的男子偶然经过一家,痛失爱女没有多久的老妇人震惊的看着他,从屋里拿出女儿生前画下的最后一幅素描,女儿在去世前曾说这是梦中与自己相爱的男孩的相貌,在自己到另一个世界后,母亲很快就会见到他。画中栩栩如生的男子,此刻正站在老妇人的面前……
埃本博士,这世界有太多科学无法解释的一切,我们也因此更爱这世界,不是么。(《天堂的证据》书评/猫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请先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