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qutc 发表于 2014-1-13 09:39:02

为什么1984不会变成《1984》

Doctor House说过,“你选择了你的专业,你选择了你的疾病。”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捧着这本大部头一边看一边在某些句子下画下深深的下划线,意图从那些只言片语中去复制他的成功或者为自己的仰慕找到落脚点,反正我本着一贯的八卦精神与窥私欲,看得很欢乐。
然而,我不得不承认得是,这本书大大刷新了我对史蒂夫乔布斯的认识。
不知是由于中美教育体系间的差别还是天才与凡人间的巨大差别,乔布斯的生平令我频频爆发“So Incredible”的感慨。
是的,他具有极端控制欲、热爱羞辱人、反复无常、绝对完美主义,对道德不屑一顾,人格魅力强大,符合我们对一般商业帝国领袖的定义,可他在有些方面又完全与我的想象背道而驰。
比如自律与严谨,我原以为他有钢铁一般坚强冷酷的意志和手段,可他其实更类似一个狂热的疯子,严重情绪化,老天,我简直无数次看到过“史蒂夫痛哭流涕”这样的字眼。
比如我原以为他退学是因为他无法在学业与自己的商业计划中取得平衡,但其实他个性散漫,痴迷于大麻、摇滚乐、东方哲学,对这所全美最贵的私立大学的严谨课程感到厌倦,于是完全不顾父母为支付他高昂的学费而二次抵押的房子,毅然退了学在他们自己的“乌托邦”苹果园里剪了剪苹果枝后背上行囊远赴印度去追寻所谓的精神领袖。
比如我原以为他遗弃自己的女儿是因为爱情只是爱情,对刚刚二十三岁的他来说父亲的身份太过于沉重,可孩子的母亲其实都不能算他的女友,只是个游走他朋友圈的“a friend with benefits”。
比如我原以为他脾气如此之坏,怕是没有人能容忍与他共事,那他最初一定是Geek型人才,是苹果产品缺一不可的设计核心,但他在苹果的最初职务是市场总监,他并不写程序设计电路(被合伙人老爸骂是个废物),而是一家商店一家商店推销产品独力把苹果推上商业之路。
比如我原以为既然他是如此具有反叛精神的人,是热衷把团队打造成集“黑客气质与海盗精神”于一身的领袖,就应该在产品的投放上也具有一些分享与自由,可众所周知,苹果的产品几乎是排他性最强的产品,他连机箱的螺丝都要采用专门的定制品,制止其它人把它打开。
比如我原以为他既现实又刻薄,连对待与他一起在车库创业的元老都可以完全不给股份,那舌灿莲花说动无数人,除了那夸张的现实扭曲力,主要靠得还是金钱与权力的诱惑吧,可是不,他的演讲总是富于激情,每次对话的结束都伴随着完美的前景描述,他令人相信他们是在为梦想、为开创一整个新的时代而战,他令人相信每一个电子产业的新的节点上都将铭刻他们的名字。
比如他几乎与每一个设计领域的顶尖人物都有过接触,又全力支撑起苹果产品非同一般的审美,那自身的家宅也应该是优雅简洁、完美到每个细节的吧,可他可以只在房间摆一盏白蘑菇似的蒂芙尼落地灯,每夜睡在泡沫板上(虽然这其实也是因为他太过于挑剔)。
…………
还有太多的“比如”和“我原以为”,但我懒得再列了。总而言之呢,看着苹果沉浮兴衰、无数CEO来了又去、董事会逼宫策反、大资本家们磨牙霍霍拍案而起,实在是太有趣了。尤其是当看着乔布斯和盖茨这两位简直可以被誉为“帝国双璧”这样漂亮称号的人物隔空过招,彼此诋毁怒骂,又彼此和解赞赏时简直好看极了。
乔布斯是个以个人为中心到极点的混蛋,他永远在说“我要,我就是要!”,有时候他得到他所要的,有时候他得不到。当他得不到的时候,他会哭泣、祈求,甚至发怒,而当他得到时,他就会尽一切必须和非必须的努力去使它达到1000%的完美。
他聪明易怒,情绪阴晴不定,不是个好的管理者,但是天才的推销员与艺术家。他苛求完美,目中无人,世界里只有“杰作”与“垃圾”两个分类。他严苛冷血,却又激情四溢,是无可救药的理想与浪漫主义者。他被世上大多数人盲目热爱着,他被身边少部分人厌恶怨恨着,他曾经活着,他已经死去。
其实即使抛开乔布斯的个人光环,《史蒂夫乔布斯传》也是本好的传记,你可以从作者的采访人的话语中看出厌恶负气或者谄媚,但是你看不出作者的情绪,它中正平和,把一切都摊开给你看,远胜于我看过的任何国内人物传记。
虽然本书也不可避免地避开了某些阴暗处,可作者手法巧妙,令你难以察觉它是被精心剪辑过的。写法上采用了常见的时间轴,为保持描述的连贯性与紧凑偶尔拆分一些内容分作另外的章节,总体来说还是脉络清晰、条理分明。(《史蒂夫·乔布斯传》书评/乌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1984不会变成《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