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识鲁迅
鲁迅的被过度咀嚼、误解,这是先从语文课本开始,学生尤其厌恶,我学生时代也厌恶,觉得真是个妖魔,害人不浅。对鲁迅的“起疑”,是先从照片开始的,影像的力量,它就摆在那里,透过久远的时光,直望着你,尤其是有张照片,鲁迅穿着开衫大毛衣,里面搭着V领粗针毛衣,系着腰带,单手叉腰的站着,留着胡子,活泼俏皮的看着镜头,简直就不敢认。还有张是和友人围坐着会晤谈话,那么谈笑风生,神采飞扬,不知是否穿了长衫的缘故,显出中国文人的风骨,儒雅中带着豁达,全部呼之欲出。最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多数照片中他一副爱谁谁的不屑相,这也太前卫了,难怪文中偶尔会冒出点混不吝的感觉。这些照片比什么都要来的直接,鲁迅不再是一个不知疲倦,逮谁灭谁,苦大仇深的斗士的形象,而是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少年有青年有老年,他活了,回归成了自己,不再是一个不知宣传什么的宣传工具,我想自己应该再次认识他。
我接受的教育中,强迫学生面对的被肢解了千百遍,面目全非的文字尸体,并从中发现美感进而提高觉悟,有谁会不反感?即便它是牛逼的,但被这般对待后,也实在是难以激发出爱意,何况教受的还是教育者的误读。前些日子,问些友人对祥林嫂,孔乙己的看法,结果可想而知,全是被灌输的误解,从中最该看到的,鲁迅给予弱者的深切同情,如祥林嫂被命运的捉弄,孔乙己被时代抛下的悲哀并凄凉的想保留文人的体面,全都没看到。群体无聊昏噩的生活中,对于个体受难者残忍的取乐,更没看到。国人的懦弱凶狠狡诈滑稽,这是鲁迅反复刻画的主体,其实这些群体行为,曾经,现在,莫不如此,又如何奢望现在的教育会教导给予个体尊重,正如《狂人日记》中所写,“…………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的给我吃…………”,“吃人的人是我的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重新读鲁迅的小说,尤其是《药》里,有很多处黑色幽默的描述,经这一描写的群众,无知的令人笑出声,如写的在“死一般的静”中期待,虔诚的希望乌鸦显灵,结果乌鸦“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作者让人物怀着一个可笑的希望,又显那么合情合理,但这希望实在是可笑,结果必须是落空,必须滑稽,这样的幽默快感,读王小波的作品也会有,但比之王的戏谑,鲁迅的更辛辣。文中刽子手在茶肆中与众人谈论革命党,鲁迅写的众人是“很现出气愤模样”,“恍然大悟”,革命党人是“发了疯”———这就是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民众,禽类一样脑子的民众,启动了全部智慧后得出的答案,看到这不得不发笑,想来鲁迅不知用什么恶毒的语言攻击才痛快。这些丝丝入扣的描述,如手术刀般的无情,彻底的切割着,放下了像对祥林嫂,孔乙己的同情,在这里,人人都是帮凶。
鲁迅同时又是个可爱的人,尤其是处于童年回忆中的鲁迅,分外可爱。随着记忆的铺展,一个弱小真挚的孩子出现了,这孩子便是鲁迅。如“新年到了,闰土也就到了。”这么深情的话,于我这个出产于伟大正确的教育的出产品,相当难以置信会是鲁迅所写。
鲁迅刻画的黑暗的现实中,不知情的黑暗卑微的人民,放到中国现在,有这般叙事能力的作者也不多。他笔下的人物,经常是做任何动作,都需要绷着劲儿,似乎处处有什么力量在跟他们作对,似乎连最简单的呼吸都要受阻,都要搏斗一番才能完成,这样的尴尬,怕他自己写的时候都发笑了。
我还是有着另一层担心,学生时代直观的觉得鲁迅绝望、黑暗,在某种程度上,我想自己并没有理解错。《一件小事》中鲁迅写道“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情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浸淫黑暗太久,会被这黑暗占据内心,或者说看破,其实这都是爱深恨也深,看到世间我也觉得恨。鲁迅走的太远,这是颗敏感的心,我想他无比孤独。
文学是有号召魅力的的,我理解在那个时代,大批青年对于鲁迅的追随,视为导师。对于积郁着力量的青年,鲁迅这样的小说,细微的描述着黑暗的现实和因这现实不自知的更黑暗卑微的喘气的人,夹着痛快的棍棒砸下来,无疑在那个呼唤觉醒的时代,有着巨大的魅力与感染力。辛辣可爱的文字风格,一扫此前的老腔调,一个人开天辟地,轻轻松松的发出了此前从未有过的声音,青年们就像盲人看到光明,必定追随,这是文学才会有的魅力。
以前没有读过竖版铅字的书,真看到后不禁惊呼,一寸寸都是活的,那种活气儿,是现代机械印刷不可比拟的。以前的铅字印刷,经过了手工的印制,深浅不一的自然韵律入纸三分,让汉字自身就散发出一种美感,文字有了性格,如今已不会有这种体验,享受。现在这套影印鲁迅初版小说集的重现,不仅是装帧封面的重现,重要的还是能在当代见到这铅字竖排,越来越稀有的美,实在是幸事。(《彷徨》书评/山鬼)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