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食其果的
本书包含的七篇小说并非全是爱情故事,但除了写父子关系的那篇,其它故事中的谎言都与爱情有关。各种各样的爱情:新邂逅的爱情,多年之后重新还魂的爱情,未婚男女间纯洁的爱情,中年人的婚外情,老夫妻之间突然萌发的、难以适应的新爱情等等。所有这些爱情,都制造出一些撒谎的“骗子”(或是沉默不语的人),他们欺骗自己的亲密伴侣,同时欺骗自己,最后自食其果。这是作者的第二本短篇小说集。他第一本短篇集《爱之逃遁》以“逃遁”为主题(加拿大短篇小说女王艾丽丝·门罗的《逃离》也以此为主题),这本书则以“夏日谎言”为主题。本哈德?施林克(1944—)曾在州宪法法院作法官,也曾在波恩和法兰克福两地出任过两所大学的法学教授。他的作家生涯是从写侦探小说开始的,但使他获得盛名的是出版于1995年的《朗读者》,由好莱坞改编,大明星凯特·温斯莱特主演的同名电影帮助他在世界上获得巨大声誉。这本书里的七篇小说都可称为小中篇(写得这么精细就需要这样长的篇幅),每个故事都有一定的时间跨度,或者发生在不同的地点。
施林克的小说总是有种深情款款的气质。无论爱、恨、背叛,还是某种叫不出名的复杂感受,都来自角色的内心深处,长久无法磨灭。文笔细腻敏感仿佛精工细作的食物,也找不到一点原始粗砺的情感。没有粗暴、强硬的男人,也没有歇斯底里、尖酸刻薄的女人。男女合谐相处,分手分得理智,从不损伤对方的尊严,更不以放弃尊严为代价换取利益。
这些小说描写了一群“自食其果的人们”,不过大多数人所食之“果实”并非全是苦涩的,算不上教训,也不是道德小说。这些“果实”是那些可以品出生活味道的人生处境。角色从自己播种的“果实”中悟出人生的得失,读者从他们的得失中品到生活的味道。七篇小说蕴含七种复杂的味道,但每一种里面都不会缺少内疚、懊悔、失意,也许这就是施林克自己偏爱的生活底味吧。
第一篇小说叙述两位已到中年的单身男女在旅游淡季邂逅于某度假小镇。男主角是某乐团的长笛手,对艺术并不狂热,生活也略显清贫,收入仅够城市生活的全部花销。女主角是一位富有的女继承人,掌管着一个慈善机构,结过一次婚但没留下子女。他们的感情说不上一见钟情,但发展得特别顺利。男主角对女主角的第一印象是“下巴过于方正,比自己以前交往的女人都男孩子气”,但她对感情的敏锐回应立刻就征服了他。当她说“我等你已经好长时间了”,他立刻就明白了自己一直在找寻什么。
她把自己的一切都讲给他听,包括第一次婚姻生活的全部不快。但他却隐瞒自己的生活细节,因为太卑微而羞于启齿。尽管囊中羞涩,他仍为他们第一次超市购物买了单,这一下子花掉了他下个月的全部开支。到他们分别时(已商量好同居),他的信用卡已经严重透支。回到自己的租住的街区,他发现原来的生活已变成废墟,难以忍受。不仅因为没钱,而且因为不值得再投入。他就像一个被遗弃的钉子被钉在原处。故事在他回顾旧生活和憧憬新生活的恍惚之中结束了,像一个悠扬的、带着伤痕的音叉。
描述父子关系的那一篇小说比较感人,并且指出一种弥合亲情的可能性。故事里有一个对巴赫的音乐情有独衷的父亲,他教育子女非常严酷,甚至可怕,他会把儿子心爱的小猫从钢琴上一下子扫下去。成年后的儿子与步入老年的父亲已非常疏远。一部父女和解的好莱坞电影对儿子有所触动,他遂邀请父亲一起参加吕根岛举行的巴赫音乐节。
一路上,尽管他强烈地想与父亲达成和解,但是,他们之间还是有太多沉默,太多矜持。他们避免谈论曾经的分岐和伤人的回忆。正当这对父子的关系走入迷途之时,一场暴雨将他们阻截在一座大桥之下,暴雨和CD里播放的巴赫圣歌,使父子俩同时潸然泪下,巴赫的音乐此时填满了他们情感的所有空隙,他们之间的裂缝就这样被完完全全弥合了。
从这两个小说可以大致领略到施林克温文尔雅艺术风格。小说的关键情节曲折有序,但没没有刻意使其突显出来,更没有像古典戏剧一样表现为剧烈的冲突,它是安静的, 带着欧洲艺术电影那种不把事情说透就不罢休的韵律。本哈德·施林克最难得之处正在这里:尽管情节都是那么琐屑,但是小说仍然拥有强大的张力和精巧的结构。(《夏日谎言》书评/NULLAND)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