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还是倒退
众所周知,我一向对鲇川哲也奖不太感冒。这次见戚老师颇为推祟,赶紧借来一阅。关于这本书的得失点,我在短评中已指出。作品本身对我震动不大,倒是评委能把奖颁给一部在很多人看来纯属“开历史倒车”的作品,实在令人感动。在推协奖也频出“怪作”的严峻形势下,鲇川奖能保持住这份纯粹,难能可贵!那么《体育馆的杀人》究竟是怎样一部作品呢?
——不够吸引人的密室
某高中放送部(校内社团名)部长在体育馆的舞台上被杀。此人在下午3点3分时进入体育馆,随即舞台上的帷幕被放下。到3点15分帷幕被再度拉起时,他已在舞台中央被人刺死。
体育馆有三个入口:中央主入口一个,舞台两侧各有一个入口。从3点3分到3点15分之间,不断有人经由中央入口进入馆内,但除了死者,没有一个人经由馆内进过舞台;舞台右侧入口在内部被上锁;舞台左侧的入口因戏剧部的四名成员要搬运东西,曾经开过门,但东西一直堵着门不说,四个人也都被证明无法做案。由此,两个“视线”加一个“门锁”,构成了一个其实不算很精彩的密室。
(FAN叔点评:视线密室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密室,谜面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而且,这类密室解释只有两种:1、视线人本身有问题,甚至就是凶手;2、视线“罗网”其实不严密,有漏洞。事实证明,最后的解答没能突破这两点范围。另外,为证明视线人是否有问题,罗网是否有漏洞,就免不了要来几段大家喜(深)闻(恶)乐(痛)见(绝)的“家访”。)
——警察无用论
随后警方出场开始查案,收获主要有两点:被害人全身各个口袋里的物品;一把遗留在舞台左侧门附近的厕所里的新伞(这两个都是重要线索)。之后,警方除了卖萌和跟侦探斗气外,基本就没他们什么事了。
(FAN叔点评:作者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写学生写妹子还是活灵活现的,但一到警察就……除了有警衔,这些人的言行举止和中学生没啥区别。人物刻划能力和社会阅历的积累显然是作者今后亟需解决的问题。)
——天才少年金田一,不,是裏染天馬登场!
由于警方一向不信密室的邪,所以某一段时间单独在体育馆内热身的某学姐就受到了怀疑。于是,敬慕她的某学妹万般无奈,找到了天才少年裹染天马——同一学校的男生,要求破案。至于为什么委托这个人,是因为他最近的考试九门功课都得了满分(这一点要比金田一强多了),智商肯定很高……
(FAN叔点评:天才少年、学生侦探的设定如今早就不新鲜了,偏偏这位还集中了很多传统名侦探的脾性,比如傲娇、没礼貌、喜欢卖关子、有一些奇怪的嗜好等等。另外,学校死了人,这人还能嘻嘻哈哈,查案也像玩似的,说他脑子少根筋都算是轻的。总之是既无特点,也不怎么讨人喜欢。)
——侦探万能论
和所有传统推理小说一样,这位少年侦探厉害世无双。他先是在那把伞上做文章,一举洗清了学姐的嫌疑;然后谈笑间,三言两语就给警方指明了搜查的方向;查案期间,种种观点都得到印证不算,大家还要围着他问这问那,仿佛自己都没长脑子似的。当然侦探也受过点小挫折,但总体而言,一个“一览众人笨”的构图跃然纸上矣。
——奎恩式的逻辑推演
终于到解答篇啦。说实话确实相当精彩,仅以这一段来看,获奖实至名归。侦探先从放在死者口袋的那堆东西里发现疑点,中间再穿插一个看录像时的小细节、小伏笔,初步解决了动机问题。然后又对那把伞进行层层推理,一番长篇大论后,不仅破了密室,还推出四个缩小嫌疑人范围的条件,并一举锁定了唯一的罪犯。这个强大的“由一把伞引发的推理”结构,完全弥补了整本书谜面偏弱的缺点。丝丝入扣、甚至近乎穷举法的推演方式也颇具奎恩的风采。
综上所述,不用我多说大家就能看出,这书从形式到本质都是一部土得掉渣的古典本格推理。如果不考虑其校园轻小说式的文风,即使说是二、三十年前的作品也肯定有人信。根据我所看过的各个奖项的评委点评文,这种推理小说一般是很难得奖的。作者更可能的命运是:由岛田庄司取一个吉祥的笔名,然后被安上“岛田庄司力荐”的腰封出版,至于今后能成为绫辻行人还是司冻季就要看他的真才实学了……
鲇川奖原本就是一个“本格”推理新人奖,能把奖颁给这部作品应该说也不算太出人意料。只是,整个日本推理界的风气如此,所以不免惊讶。从书末各评委的点评看,或多或少都有点矮子里拔长个的意思,但首奖空缺也不是没有先例的。显然评委们看重的是这个年轻人的潜质——逻辑构架的能力和对本格的创作热情。文笔、阅历、思想性都可以随年龄的增长而得到提升,唯有才气难求。
尽管我在上文中吐了不少槽,但仍对这位作者充满期待,也为保持住纯粹的鲇川哲也奖拍手叫好。
最后贴一下竹本健治写在《匣中的失乐》后记中的一段话,我的很多想在文中表达而未表达出来的东西都在里面了。
思えば、この十余年で失ったものも大きいだろうが、得たものも少なからずあったはずで、問題はその差引ということになるだろう。願わくば、それがマイナスでないことを祈るのみだが、その回答はまたしばらく時を待つほかないに違いない。
ただひとつ、関連して見えてきたことを言っておくと、一般に、作家が時とともに失っていくものが瑞々しい輝きだとすれば、獲得できるものは職人的技量だったり、バランス感覚だったり、人間を描く力だったりする。意地の悪い言い方をすれば、長年作家業を続けたものは、そういう部分で対抗するしかなくなってしまうのだ。だから、彼らが新人の作品を評価する場合、例えば人間が描けているかという点に喧しくなったりする裏には、そういう事情からくる無意識的な自己正当化のからくりがあるのではないだろうか?
译:
想了一下,这十多年来我失去了很多东西,同时应该也得到了不少东西,问题是两者相抵后的结果。但愿不会是负数,只是要回答这个问题无疑还需再等上一段时间。
但我要提一点我所认识到的、与这个问题相关联的东西。一般而言,如果说作家随着时间推移失去的是鲜嫩的光华,那么他能够获得的就是职业性的技巧、平衡感以及人物刻划能力。说得坏心眼儿一点,长年从事写作的人最后只能靠这些部分来与人抗衡。所以,他们在评价新人作品时,比如对能否刻划好人物这一点百般挑剔,其背后存在的深层机制,不正是因上述状况而导致的不自觉的自我正当化吗。(《体育館の殺人》书评/zhtfan)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