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bg 发表于 2014-1-13 09:39:11

未曾被忽视的人

我是看到友邻推荐邓安庆表姐的那篇名为《邓安庆》的日志之后才关注邓安庆的。虽说早几年就已得知他的大名,却始终觉得豆瓣红人的浮躁气太严重,他们每日每日的书写着大段文章,生活琐碎以及心灵鸡汤,从而结集成书。所以,那些日志我统统不看,红人统统不予关注。
当然,我是片面又狭隘的,因为我根本没有耐下性子去认真阅读那些文字。鼠标匆匆点过,漫不经心的扫上一眼,关掉,又开始杂乱无章的浏览。即使关注了邓安庆,我也只阅读了一篇日志——《工业城》。读了一遍,关掉页面,觉得不够,又点进去,又读了一遍。也正是这篇日志,促使我想读这本《柔软的距离》。
拿到纸质书的感觉果然不一样。我把它揣在包里,在上班的公交车上读,几篇过后,合上书,看看车厢早起奔波的人群,看看窗外前行的车流,仿佛若有所思。
起初,对这本书的兴趣点在于“工业城”,对于那些进出于写字楼的年轻人们来说,工厂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前几年,我刚刚开始实习,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上班下班重复着单调的生活,就开始浮想联翩,难道真的要这样一辈子吗,难道不能尝试一下另外的生活姿态吗?终于,在去年冬天,我也走进了工厂,当了两天的流水线包装工人。为什么只当了两天呢?因为重复机械的劳作,我的手指都已经肿了。说实话,我并不是对工厂感兴趣,而是对各个生活层面的人感兴趣,我喜欢市井的烟火气,看街边的小贩,看行走的路人。当然,却始终是一种旁观者的姿态来对待他们,又或者说,有一种猎奇之心。
邓安庆有句话说的很好——“写的时候,尤其是小说,不要有道德预设,既不同情所谓的弱者,也不攀附所谓的强者,我只负责我熟悉和了解的,不负责提供观点和立场。我写这些人,因为我生活在他们中间而已。”所以,在书中,我们所看到的,都是生活中的人。他们渺小,渺小到让别人忽视其存在。同时,他们又活灵活现,是有血有肉有语言有表情有情感的人。
写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会将自己的过往经历写入其中。有时候,我们读书,会觉得,这事儿是真的吗,这人儿是不是就是作者自己?而小说之所以为小说,它是一种创作,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全部夹杂在一起,作者写的满头热气,读者读着酣畅淋漓,而此时,一切都显的不再那么重要了。看到小说中的某些人,就仿佛看到身边的某些人,又或者,还能看到自己。(《柔软的距离》书评/川,乌拉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未曾被忽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