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商江 发表于 2014-1-13 09:39:32

我就可以顺手把这笔钱揣自己腰包里

两年前,我所在的公司跟一个古城合作,做城市规划及推广。我们计划为那个城市出一本书,记录几千年的历史变迁。这本书有书号,正规出版社出版,名人撰写,新华书店渠道发售。城市曾经做过首都,有无数名人在此出生长大,有很多个皇帝和权臣来过,发生过无数轶事。在我们的计划里,这本书,将会是一本有阅读及收藏价值的书。
我们找了古城所在省会作协的会长撰写,这个人,年近六十,在文化圈有一定的影响力。这本十万字左右的书,给出的润笔费是三十万,平均一个字折合人民币三块钱。两个月后,拿到书稿,我大吃一惊,没想到会敷衍到这种程度。没有文笔,没有作者的观点,基本上就是一个典故的堆砌,一个基础资料的收集。我重新整理了框架,打电话给作者,让他按照我的框架重新整理一下,又一个月过去了,他把整理好的给我,原来的文字基本上没有动过,只是把篇章顺序调整了一下。我无语摇头,知道再找他,只怕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当时已经没有时间重新找作者了,只好自己一点点重新整理。
在整理的过程中,我买了很多本记录当地历史的书籍做参考,发现作者给我的文字,有一大半居然是地方志上直接copy下来的,修改都没有修改。我很愤怒,却不能因此斥责他,一是人家已经那么大年纪了,我实在张不开口;二是,这本书之所以找他写,最主要想用的是他的名气,写的好是物有所值,写的不好,我们也只能认了。
我花了二十多天时间,每天晚上熬到十一点半,整理这本文字。到最后,整本书,起码有百分之四十,是我写的。整理完毕之后发给他确认,他说了句,你们自己决定就好了。的确,本来就是商业目的,用了他的名,他哪怕一个字不写,收这三十万,他也认为理所当然,既然如此,他才不管是谁写的。
那时候我还不认识东林,不知道他写历史这么棒。认识不久,他就开始撰写《谋国者》,有一段时间,写完一篇就发给我看一篇,我经常会感叹写的好,催着他赶紧写,好早一点看到。现在他书出来了,再看一遍,还是老想法:字字珠玑。
在写这篇书评之前,我就在想,如果当年那个作者写的跟他一样好就好了。我就不必花那么多功夫自己修改了。而且我实在不会写历史,所以那本书出来立刻就被淹没在书海里。我想过,如果当年就认识东林,我会找他写吗?仔细想想,还是不会。为什么?因为他的名气不够大。我们是做商业用途,作者的名气非常重要。所以即使他写的好,我们还是会选择名气大的那个。
这很残酷,却是现实。东林现在出书了,我很希望卖的好,更希望他能多写几本。他很会写历史,角度新颖,思路也够广阔,这是很好的优势。一个题材写多了,慢慢就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这样下次我再有这种工作,就可以找他了,我知道他写的好,所以会很放心,也能减轻我的工作量。另外,都说文人清高,不爱谈钱。东林书卖的好,赚了一大笔,心情好,又看在我们还算熟的份上,说不定大手一挥不收钱就帮我写了,我就可以顺手把这笔钱揣自己腰包里。(《谋国者(用文学和美学私情历史)》书评/名字里都有个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就可以顺手把这笔钱揣自己腰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