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乾太 发表于 2014-1-13 09:39:32

听听那时他们的爱情

八十年代的爱情是什么样?或许是张瑜和郭凯敏在《庐山恋》中惊世骇俗的一吻;或许是朱时茂和丛珊在《牧马人》中故土难离的坚贞不渝;或许是刘晓庆和姜文在《芙蓉镇》里结伴扫街的不离不弃……
对我来说,八十年代的爱情故事就是我父母的故事。少不更事时的我曾好奇地问妈妈为何选择爸爸,妈妈是军队大院里的一枝花,从小就被人说长得像《英雄儿女》里的王芳。相比起来,黑五类出身的爸爸则其貌不扬。妈妈说,她刚退伍的时候分配到汽车总站去看管油料仓库,仓库离家有五六公里远,道路又崎岖难行。妈妈是在同学家遇到爸爸的,爸爸对妈妈是一见钟情,但他没有任何表示,只是每天下午偷偷地护送妈妈平安回家。直到有次下大雨,妈妈骑着自行车摔进了沟里,爸爸才不得不出现,背着妈妈深一脚浅一脚地回到了城里。后来,他们就在一起了。这就是他们的爱情故事,一个典型的八十年代的爱情故事。
八十年代的爱情可能有很多种外在的表现形式,但它们都拥有共同的坚硬内核,那是一种灵魂超越于肉体之上的,具有普遍的牺牲精神的情感。正如敬文东在给本书的序中说的那样:“在1980年代,蔑视权贵和金钱,崇尚才华和艺术,是爱情的最低标准。不像现在,一切都需要货币去定义。”那是共和国历史上罕见的清纯年代,从废墟上生出的好时光。
那时的爱情朦胧如一弯新月,就像故事中雨波给丽雯念的诗:“那一个字说了等于没说/那一个字不说如同说了出来”。所以我们看到在《庐山恋》中主人公对着庐山的秀美景色大声地喊:“我爱我的祖国,我爱祖国的清晨”。我们都知道,它的潜台词其实是:“我爱你。”但谁都不必说破,那是一个几乎不曾暗示便可以默然相许的年代。
在这个得到与失去都轻描淡写的年代,我们大概已经无法理解那个爱得隐忍和无私的年代了。那时的人们,并不抱着一定要和对方在一起,有一个完满结局的信念去爱。在他们看来,爱情是美好的,但是为了对方过得更好,他们可以做出最惨烈的牺牲。当人们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他们的爱,披上了神的光辉。
《人生》里巧珍努力地接近高加林的内心,他教她刷牙,她蹲在门口刷得牙龈出血,被村里人耻笑,但是她坚持着。当高加林选择城里姑娘时,她顺从地接受了,还叮嘱他自己生活要小心,任泪水在脸上刷刷地淌着;《平凡的世界》里少安拒绝了润叶的爱情,少平拒绝了金秀的爱情,他们是不爱吗?他们只是不能去爱。而野夫笔下的丽雯,也将成为这些不朽形象中的一员,他们,都是懂得成全的人。
野夫在后记中谈起创作初衷时说:“世界上多数人的爱情,都是为了‘抓住’。抓住便是抵达,是爱情的喜宴;仿佛完成神赐的宿命,可以收获今生的美丽。我在这里讲了一个不断拒斥的故事,这是一个近乎残酷的安排,乃因这样的爱不为抵达,却处处都是为了成全。这样的成全如落红春泥,一枝一叶都是人间的怜悯。”
曾经,他是右派子女,她是造反派子女;文革后,他的家庭恢复了名誉,她的父亲成为“三种人”;高考时,他考入大学,她是以一分之差名落孙山;毕业后,他是被派下乡的宣传干事,她是顶替母亲进入供销社的售货员……他们的命运始终在错位中行走,在坚冰逐渐消融的八十年代,他们似乎有了更多的自由,然而除了身份上的隔阂之外,他们依然不能毫无顾忌地享受爱情。她认为他是应该飞出山寨的雄鹰,在这条路上,她不是他的同路人。她不愿成为他的羁绊。
她是爱他的呵,她帮他浆洗缝补,为他编织毛衣,鼓励他考取研究生,帮他从颓唐中振作起来。然而她一次次地拒绝他的表白,把他推离自己的身边。她在送姐妹哭嫁的时候,对着他唱过这样几句山歌:“高山砍树劈成柴,石头烧出石灰来。将妹真心点着火,烧成灰土露出白。”这是她对他此生唯一的表白,哀而不伤,只是徒留惆怅。
这样的惆怅不期然地会让人联想《边城》里默默等待的翠翠,她总有她真心爱着的人,但是她不能伤害他们,她不能说。她们的爱情从来就不能像江河一样汪洋恣肆,只能像深流的静水,底下暗流汹涌。书中雨波对丽雯说:“你难得一笑,一笑就特别妩媚。是真美,特有回味的美,就像这山这水,刚来时觉得冷酷,处久了竟越看越有滋味,有大美而不言。”丽雯和翠翠的美,都是融入这土地的山水之美。
在书写这个故事的时候,野夫经常想到的是同样从湘西大山里走出的沈从文。他的文,冲淡恬静,平和有光。他笔下的故事,大都简简单单,没有复杂的结构,蔓生的枝节,甚至都难以归类为小说或散文。然而就是这样的简单,才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经过岁月锻造和沉淀过的语言,一字一句,都直击我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讲故事是一门手艺,而野夫也想成为这么一个讲的一手好故事的手艺人。
“80年代初,山中的乡镇公路像是结绳记事的麻索,疙疙瘩瘩地蜿蜒在山谷之间。一辆三十八座的旧客车,近乎是一个浑身叮当作响的货郎,费力而又间。(《1980年代的爱情》书评/李小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听听那时他们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