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一直在下 发表于 2014-1-13 09:39:34

流光容易把人抛

游记之所以好读,很重要的原因是出自异乡人的手笔。因为覆着面纱,离真相更远一些,揭开之后反倒动人。这番道理,毛姆在《面纱》里讲过。张怡微写台湾,多少也表达了这层意思,只是措辞更准确:都是遗风在醉人。
对现下的年轻人来说,台湾是圣地。论景致,都市烦嚣、峡谷迷情、海滩风光,不一而足。谈美食,夜市热络、小店精致。讲人文,奇珍独具、文艺盛行。很难再找到这样一个目的地,从任何角度都能满足普通驴友的愿望。何况台湾言语相通,因是而滋生了盘根错节的文化勾连。
可看张怡微落笔,却不忙于赞颂。她的姿态是:行走本身就是一种诠释,尤其是面对众多纷扰的刻板观念。她所走过的台湾,“亦有一半升华、一半幻灭之感”。升华的是,不少未曾与闻的乡土,能释放寄寓心头的田园之思。幻灭的是,艺文作品里编织的绮梦,到头来也不出“展示性的沧桑”。
因为有这样的客观,张怡微眼中的台湾,就能不落窠臼。开头数篇,讲述的便是执意寻访“悲情城市”、务必亲临鹿港小镇的异乡人,在出离文艺作品的魅力之后,更真切的认知。时不时地,张怡微还要掺杂几句与上海的对比,再穷极想象的美好,寻一些凭借。就像她自况的,“异乡人总爱附会,以想象来安顿百转千回的心绪。那么期待被懂得,又害怕被看穿。”
但再详加审视,张怡微笔下的台湾,还有幽幽的胜景,浓浓的人情。
写台北这座“水城”的春日,写山川河流的灵趣,写失语的九份。及至笔头荡开,记叙街巷的过往:民生社区、大稻埕、永康街、西门町,不论古早或是文艺,钩沉的都是旧时光在当下的投影。
而后,因为工作的关系,张怡微也记录了不少闻人印象:吴念真、余光中、舒国治、骆以军、周梦蝶,乃至九把刀等等。透过温软的笔触,能感受到到具体的人事带来的暖意。
写到万华的时候,张怡微泄露了全书的秘密:“我更喜欢万华……只有这样的地域,看得到藏污纳垢的生活,看得到生存,也看得到平凡至极的温暖与欢乐。”根本而言,老台北与老上海一样,不过是臆想的产物,相似的幻景,昨日重现永远是遥不可及的梦。即令能够重现,今人又何以欢喜?说到底,“都是遗风在醉人”,唯独具体的人事,才是情感最直观的载体。也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人生的涓滴意念,才有汇流成河的侥幸。
《都是遗风在醉人》是对台湾的动情记述。但出于对精准的追求,很多溢美必须落在具体的细节之中,以免空洞浮泛。换句话说,书里没有华丽的状景,单纯以感受示人。怀抱飘渺的关乎台湾的想象来读这本书,古早也好,文艺也罢,难免要失望。
遗风惹人醉,流光把人抛,人生的事,历来如此。前言里就写道:“所谓务必增进的了解,从审美的意义上并非是好事。因为只有想象是不会碰壁的。”若是真的走近了,也不必失落,因为体验过浮沉随浪的苦辛,细节之中,必能领略生活的美意。(《都是遗风在醉人》书评/fudatou)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流光容易把人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