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只是为了活着本身
已经这样很久了:看完一本书,看完就看完了,也许会惺惺作态地在脑海中挤出一点感想以自我安慰,告诉自己,看,我还是会被书本打动的。但是我一口气看完了《活着》,心里被大片的悲伤沉沉地压着,堵得胸腔发胀,总觉得需要写点什么来发泄,但是提起笔,根本什么话也说不出口,说什么都是苍白无力。
余华说自己是个为内心需要而写作的人,他与现实保持着紧张的关系,冷眼看着这个世界,看着现实的生活。
也只有这样的作家,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把一个人的一生用这种并不煽情的文笔徐徐描绘出来,大喜大悲都只是转瞬之间,更有长长寂寞困苦,和被这种生活一点点磨损了的生命力。
这样的作品,怎么能不叫人沉默叫人压抑,叫人感叹生命无常。看的时候我难免会想,我活在这样的年代,过着这样的日子,总为一点小事苦恼生气,实在是傻的可以,放到书中的那个动辄就是战争,饥饿,生离死别背景下,我们经历的这些困难都是渺小的甚至矫情的。人就是这样,在安稳的年代里不知道感恩,不知道自己有多幸运,总是喜欢比较,喜欢自寻烦恼,也许这是人的一种劣根性所在。
我相信余华写这本书想表达的未必只是个人的命运,个人的命运往往也是时代的命运。他从民国时代开始写,一直写到解放战争,写到人民公社化运动,写到文化大革命,写到改革开放包产到户,生在那个年代的人,什么都摊上了,就没有过几年安稳的日子。个人在时代的运转下仿佛是渺小的,任何变数都是不可抵抗的,他们没有说话的权利,只能接受,然后开始漫长地忍受。战争对于群众的伤害且先不说,就是解放以后,咱们确实有过几段荒谬的年代,看着书中写怎么砸百姓的锅煮钢铁,文革的时候怎么批斗殴打“走资派”,百姓们怎样忍受着饥荒,我心有余悸,那些疯狂的年代,能颠倒是非黑白,百姓们不知道斗争,不知道土改,不知道共产主义,但是最后承受后果的都是他们。余华把大时代的命运用小人物的一生串联起来,我们没有看到整个国家闹腾成什么样子,但是我们真真实实地看到这些闹腾带给广大群众的是什么。
其实我也并非没有觉得,余华是在刻意往悲剧里写,他的目的就是让富贵白发人把家里所有亲人一个个送走。但是余华的笔触并不像在写一个悲剧,尤其是书的结尾,富贵赶着那头也叫富贵的老牛,把它当亲人一样说话照顾,老年的富贵对着年轻人娓娓道来他长长的一生,年轻人听完故事时,天边落下的彩霞,敞开胸膛迎接夜幕的土地让整个村子如同一副徐徐展开的画卷……然而这种静谧美好却比什么煽情都更让人感到大悲无形,我也就才明白,余华不是想往悲处写,他不想赚人的眼泪,他只是在描述事实,与他朝夕相处不可回避的事实。
这样的事实真是摔了我们这些不经世事的年轻人一巴掌,但是余华却把读者情绪照顾得很周全,他在最开始的前言就回答了读者看完书可能会苦苦纠缠的问题:活着的意义究竟何在?
他说,人是为了活着这件事本身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事物而活着。
这么一想就开朗了,富贵还好好地活着,没有轻生,没有悲伤,没有怨怼。往事如烟。他只是和他的老牛好好地过日子。
还有什么不够呢?就是这样的。(《活着》书评/月华如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