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拟战场上展开的模拟战
昨天(10月25日)英国《卫报》凌晨称,从斯诺登处获悉,至少35名国际政要的电话曾被美国监听,当中不乏其老牌盟友。这则消息无疑是“棱镜”事件的延续,而正是这一事件催生了现在在我面前这本《兰德报告:美国如何打赢网络战争》中译本。说实话,这本原题为《Cyberdeterrence and Cyberwar(网络威慑和网络战争)》的报告中并没有多少吸引人眼球的内容。因为这本书只是一本战略分析。在我看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问题来理解这本书:
一、“网络战争”真的存在吗?
的确,从远古到现代一来,人类一直没有离开“战争”这一形式,但人类的战争往往是以拥有客观事物为基础的。而网络则是一个虚拟且开放的平台,其自身的性状和开发的初衷,既违背拥有“战利品”的事实,也与宣称占有的战争原则相违背,如果排除网络攻击造成的不便和连带的民事损失,那么网络战争毫无意义。这种虚拟的争斗,岂不近乎“戲”了吗?从这点上来看,网络战争其实尚未真正出现过,而宣称它存在的原因,恐怕是随着科技网络的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们在越来越依赖网络的快速与便捷的前提下,出于不想失去这种“优势”的心理,才会设想其存在的结果。
二、兰德公司为什么要写这个报告?
这个问题其实好回答,兰德公司是目前最具权威的决策咨询机构,曾经以在朝鲜战争中准确预测中国会出兵朝鲜而备受世界瞩目——在这一点上,甚至可以说是当年的志愿军成就了兰德公司的成功。且不管“网络战争”实际存在与否,这一课题都可算是一个有前瞻性的研究项目,所以兰德公司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有利而无害。
在这个报告中,兰德公司的作者充分展示出了在战略战术方面的纯属和精细,从确定网络战争的损害到网络威慑的可能性,从区分网络攻击的等级到网络防御的策略,从确定攻击源头的准确性到网络还击的困难度……可以说,面面俱到且细致详尽。退一步说,单从这些内容来看,兰德公司确实是实力不凡。
三、美国为何想“打赢”网络战争?
“网络威慑”是这本书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语,不言而喻,能够发出威慑的自然是强者,也就是美国,但美国为什么要进行威慑呢?自二战以来,美国的战争威慑力一直延续到今,这无疑是科技发展的结果,然而在互联网络快速迅速崛起的今天,美国的科技领先的地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这个领域与传统军事领域不同,因为它既看见又摸不着,就仿佛是一知有丰富阵地战经验的军队,却要面对擅长打游击战或运动战对手一样,美国心虚了。
中国足球队曾多次向我们展示什么叫“想赢怕输”,而这句话如果点颠倒过来就成了“怕输想赢”——我想这句话也许可以作为对这个报告出台原因的一种推测吧。
然而,无论计划如何周详、策略如何完美,在任何战争中,最大的变量其实是人,从某种意义上说,2006年上映的《虎胆龙威4》已经向世人间接预言了今天的“棱镜”事件,这种祸起萧墙之内的事情,恐怕才是最令美国挠头的。(《兰德报告:美国如何打赢网络战争》书评/ fenglong88)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