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无术,万法归心
读书如饮酒,可快可慢.有的书简单易读,有的就不行,它迫使你不断停下来思考.这本书属于后者。很难给这本书帖上一个标签,它可以被看作回忆录,传记,电视媒体教科书,社会学,方法论,管理学,创新理论,甚至涉及宗教,最后它还是一本字字珠玑的箴言录。
他的部下,《社会记录》的策划王开岭,在陈虻去世后,写过一段评价陈虻的文字,曾经传诵一时:
“一个性情温美的兄长,一个纯真的人生和社会理想主义者,一个在纪录片经验、新闻理念和美学体系上创下个人标签 的人,一个以自己的额头、语句和手势招来崇拜的言说者,一个以才情和风度提升了男人品质的绅土,一个多愁善感、常因―段镜头而流泪的审片人。”
但最后一句,让人心痛不已:“一个废食忘寐、生活极度简单终致身体报复的人。”
我绝对相信,陈虻在讲这下面这段话时绝对处于Mihaly Csikszentmihalyi所讲的心流“flow”状态。
“因为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我们为什么要出发。当我们认真地去研究怎样去拍纪录片的时候,或许我们已经开始淡忘了我们为什么要拍纪录片。当我们极力去研究纪录片的时候,我们面临着一个宗教所说的“去执”的问题,就是说,当你过于进入、过于热爱这一东西时,你就需要放弃这一东西。你只有出去了才能进来,只有进来了才能出去。我觉得现在中国纪录片恰恰是要跳出去,需要去执,把这种热爱去掉,不要过于陷入,你才能反过来冷静地去审视。你只有进得深一层,你才能出去,出为入,入为出,出入无方。如果一个人过于热爱,这东西就已经不再是它本身,已经变成了你的一种热爱,你强加了很多你个人的东西,而不是事物本身。“太极”里说,练太极的人中,太想练成的,和三心二意的人都练不成。你必须保持一种特定状态,达到境界才能真正练就,得到一种真传。”
书中陈虻充满睿智的话语不绝于耳:
譬如“支撑一个电视台的节目形式有三类:一类是新闻,标志着一个台的政治立场;一类是娱乐性节目,标志着一个台的经济运作水平;一类是纪录片,标志着一个台的文化艺术水平。”
譬如“当你觉得节目对你有挑战、甚至不会干的时候,就是观众觉得新鲜的时候。当你觉得驾轻就熟的时候,就是观众看烂了、不愿意看的时候。精神产品的创作者永远是在这样地工作,你不知道这事该怎么干,这是最好的状态:你在摸索,你在创造,也在吸收,觉得你新鲜。假如你已经把这个操作太熟练了,他早就不看了,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状态。”
又如“什么叫好片子?就是那些领导在家愿意看、开会不愿意表扬,同时又找不到理由枪毙的片子”。
再如“他们为什么是大师?你也在现场,他们也在现场,你和他们拍的东西就是不一样;因为你和他们的想法不一样. ”
在阅读过程中,一个字眼不断涌现。那就是“燃烧”。陈虻是一个用生命燃烧激情的人,以至于他的身体无法承受这种剧烈的消耗。但是也正因为此,他的成就达到了一个体制内的媒体人所能达到的空前高度。读完后我想说:为什么这些东西,我现在才看到。(《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书评/simpson)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