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mub 发表于 2014-1-13 09:40:26

不光鲜的精灵

李娟的文字总是让人有亲近感,无论在多艰苦的环境下,总能保持着天然乐观的情态。她的题材也是独一无二的,非有对新疆生活的熟悉和了解绝不可能有。而这样的生活体验也绝对不是一个短暂参与的人所能够融入和感受的。没有她的文字,我很难想象21世纪了还有地方会因为没有水需要背雪融水为生,还有一个冬季不洗澡不洗头。牧民生活的艰苦和单调让我震惊,他们并不是自己选择了这样的生活,而是生活选择了他们。贫穷,贫穷到除了在那样的环境下牧羊似乎再没了更好的生存手段。他们的一切努力似乎真的只是为了“生存”。书中对于生存的不易感扑面而来。这一切对于生在都市中的我们几乎是难以想象的。当一切理所当然,当一切唾手可得,当我们轻而易举的要求更多,当我们犹豫着自己更好的生活,烦扰着生活怎么没有善待自己时,全然忘记了还有这样一群一辈子只为一口饭而挣扎劳碌着的人们。我常说:宁愿身体上受累,也不愿精神上受苦。但真的要到了那样的环境下,身体上的累,能受得了吗?在这样身体之累下,精神上还能怡然自得,或者苦中作乐吗?想到这些,不由得对那些草原上的人们肃然起敬。
《冬牧场》的阅读也让我对于“寂寞”有了更深的体会。李娟的笔下写转场、写放牧、写冬牧场里的每一个人,每一种活物,猫啊,狗啊,牛啊,羊啊,她几乎把目力所及能够有内容,有感触的点点滴滴全部搜肠刮肚写出来了。能让人体会到的除了贫瘠还有生活在其中一切生灵的顽强与乐观。在冬牧场,几乎没有任何物质资料是现成的,所有的一切必须白手起家。没有建房的砖木,他们用羊粪搭建起遮风避雨的地窝子;没有生活用水,他们背雪融水;没有电,他们用太阳能……一切现代化设施到了那里恐怕也会没有用武之地,因为那里是牧区,草场,冬天的草场。现代中的古代,世世代代的牧民怎么生活的,现在那些人的后代依旧。那里的人们以参与劳动为荣,以娇气、叫苦为耻;那里的人们即使生活如此贫瘠,依然努力让一切合乎“礼仪”,因为有礼仪的存在,似乎一切就有了规矩,生活还是正常的,还有体面。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想象,自己如果出现在他们面前,大概会被看作又“娇气”又“矫情”吧。是啊,某些方面他们真的让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汗颜。现代化与人方便的同时,也让人的生存能力急剧退化,在享受的时候,我们的精神意志被消磨。当人们的价值观不再鄙视“娇气”“矫情”,以“享受”和“优越感”为荣时,人内心的力量其实也在不断被弱化。就像一个长久不参加比赛的运动员,终会沦落为一个胖子。
突然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写着“文坛清新之风,阿勒泰的精灵”。如果李娟看到这样的吹捧会作何感想呢?我想她大概会自嘲说:有没有见过头发脏到结成一块的精灵?
但是,谁又说过精灵都是光鲜的呢?(《冬牧场》书评/fishkille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光鲜的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