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刻刀,命运的群像
花了两天时间,将先行刊登在《收获》上的故事读毕。近三十年的时光碎片,拼贴在这十万字内,稍显意犹未尽,却又如此酣畅淋漓。是有三年未读到她这么长篇的文字了,这是一场久别的重逢,如同走了很长的路途之后再次逢着故人,相视一笑,坐下叙旧,交谈着彼此这些年的境遇,感叹着彼此的改变。然后再次挥别,各自走各自的路去。
这个故事,与她之前所带给我们的不同,不再是一两个或是一两个家庭的故事,其中囊括的人物故事,超过了此前的任何一部小说。邵然、邱天、邱叶、李平义、陈臣、白杨、弹簧等等,他们从故乡小城雾江出发,各自在属于自己的命运中起起落落,在时间与宿命的长河里泅渡着,去往不同的彼岸。这更像是一张大的合影,不是某一瞬间的定格,而是一组命运的群像。这一组群像记录着故事中人们各自的生活与境遇,平实、淡然、不施脂粉。
故事平淡,却也更加真实。它不似《大地之灯》那般锋芒毕露,充满对命运的掌控欲,也不似《澜本嫁衣》那般消极低沉,充满对宿命的拷问。她对每一个人的故事平铺直叙,娓娓道来,让人读来能找到些许熟悉的影子,可就是想不起它的模样。
她弱化了故事中人物之间的感情,不似《大地之灯》那般虔诚,也不似《少年残像》里那般极端,不似《澜本嫁衣》中那般廉价,也不似《尘曲》中那般固执。但是弱化并不代表着单薄,故事里的感情还是浓厚得如一碗浓稠的粥,“我”与尹柔山的分分合合,弹簧对白杨的锲而不舍,平义对邱天的依恋,读来让人唏嘘。减少了对于那感情些描写的篇幅,让整个故事里的感情,成为人们宿命中的一些点缀,让人明白生命中除了情与爱,还有其他。如同平义独自一人开车去滇川交界的无人野外时所感受到的那样:“一个星球尚如一粒尘埃,何况区区一个人?一生几度荣辱,几场悲欢,那简直是尘埃中的尘埃。……得失之心,一念之间的事,又不过是围绕一些比尘埃还渺小的东西。一个人作为一粒尘埃的俘虏,其实是很可怜的。”
于是这个平淡却真实的故事就更加宏大了,它触及到了众多普通人的悲喜,不再局限于对个人感情的强烈表达与抒发。她在笔触上不再似原来那般极致追求文字洗的练程度,而是更加平和,巧妙地将她自己隐藏在文字背后,调度着人物的命运,把控着故事的节奏,在个人与群体的命运间收放自如。对于主题的探讨点到即止,剩下的,交给读者自己品味个中滋味。故事只是一个媒介,让读者借由此去更加的深入自己,并非是深入作者。
就是在这样平实的记录中,看到了人生的万种风情,看到了命运的悲戚,看到了岁月的苍凉。
我也想起了自己的故乡,那是南方的一座小城,我家也是住在单位大院里,小时候也和院子里的孩子们一块玩。但由于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了市里读书,便早早地脱离了那个群体,那些玩伴们便渐次生疏,不再有过多的交集。于是我便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学校里的同学,只认识人,但并不熟识他们的家庭,而院子里的玩伴们,早已生疏至陌生的境地,却仍旧能从家人邻居口中得知他们家中情况的二三事。
记得有个男孩,比我小一些,小时候常在一块玩。他母亲患有心脏病,家中为了治病已是负债累累。某一天,那个阿姨就在与邻居们聊天的时候倒下了,那一年他刚十岁出头。多年后我在路上看见他的父亲,已经老的让我几近认不出了,干瘦的身材,头发花白,穿着一身油腻的工作服,与我儿时记忆里的他大相径庭,他曾是比我父亲要年轻的一个小伙子啊,如今的境遇竟把他折磨成了这般模样。
还有个从母亲那里知道的事情,一个孩子父母离异,各自组建家庭。她跟着母亲,无心念书,去学了厨师,在酒店里打工,然后又不堪忍受那样的环境,想去读职校,她母亲任他颠簸,迁就他,让他就这么漂着。母亲告诉我这些的时候,我已经近十年没有看见他了。
我离开他们太远了。
有时候我反而觉得,自己离得远了,才能在某一天的回头中觉察到时间这把刻刀的力度吧。
我们在那些不知悲愁少不更事的日子里可曾知晓,命运对我们的安排呢?
时间与宿命,是她的文字中逃不开的话题,无论是卡桑的颠沛流离,还是叶知秋的陷落沉沦,亦或是余年一家人的爱恨纠葛,都摆脱不了宿命的那双大手。那双手死死地掐住他们,任时间在他们的生命中碾过,让最初的那个自己碎成渣。
这个故事,亦是如此。从小城雾江出来的人们,带着各自的爱恨悲欢离开这片故土,或是去他乡打拼,或是去异国求学,有人想忘掉过去,有人想成为过去。待至多年后,才发现自己早已被烙上了那片土地的印记,那种一碰就锥心般的印记。陈臣终是成为了自己极度憎恶的父亲那般脾气暴烈的人,白杨终于沦落为最普通不过的小城女人,平义在经历了辉煌看遍了生死之后,接回了远在异国的邱天,回到幼年的“我们”曾经在春游时去过的那座老教堂成婚,“我”回到了故乡,过上公务员谨小慎微的太平日子。曾经想抛弃的逃离的,一转身,又回到了原地。世界如此之大,命运却如此牢牢地拴住他们几个,把他们与他们的过去归置在一起,相互牵扯着,谁都逃不开。
这几年,从零零散散的一些消息中得知她境遇的改变,而这境遇的改变,确是影响着她的文字的。她不再是那个呼喊着生死悲怆,爱恨别离的青涩女子,她把自己隐藏在故事后面,不声不响,让人难以察觉。她没有在文字中批判什么,也并未赞颂什么,我们看不到她在文中对人们命运的态度,她只是把故事尽量真实的呈给读者,是非论断,任由他去,如同她在结尾写到的:
时光驯服一切,我与往事之间,像回声,再怎么千回百转,终究消失在山谷。
至此,生命的春夏大约已渐入尾声,立秋在近。
故事中的人们即将跨入生命的秋季,收获自己于春夏时分耕种的果实,而她也会在故事完结之后,收获属于自己的成熟。
我期盼着下次的相逢。(《平生欢》书评/子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