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般的悲剧
孙中山由于国民党组织之乱,而决定引入苏联的治党方式。第一次国共合作也由此开始,tg的部分成员开始加入国民党。不得不说,tg的宣传确实厉害,当时还是一个小党,起初国民党的口号是“容共”,到了后来就发展为“联共”。前者是大包小,而后者是平等的关系。再后来tg的语言“左中右”已融入了国民党的很多党员的思维当中。导致国民党担心自己被“和平演变”了,这时又变成了“容国”了。清党运动也由此产生。但是tg成员加入国民党,国民党手中并没有花名册,只知道几个著名成员。清党也就成了七伤拳,伤敌同时也伤己。清党清出了很多空缺位置,为了争权,国民党员,互相攻击对方为共党,逆淘汰也由此产生。现在再说政府与党的关系。原来应该是“以党治国”。但是蒋介石担心青年党员受左的影响过大,一直不肯给予地方党领导政府的权力。地方党部作用可有可无。原来很多党员加入国民党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想通过这条路为仕。但加入后纷纷发现,入党对于他们完全没有利益可言,甚至比去政府当官的待遇也要差出很多,再者国民党本来就没有信仰上的吸引力。由此也产生了当时“学而优则仕,学而不优则党”的现象。党员素质也就可想而知。
这个党虽然毫无组织,但是蒋介石还是没有学孙中山一样放弃这个牌子。他选择的是在党内另外建(支持)新的组织。cc系,力行社也就应运而生。“党内无派”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有了派别自然,就构成了各自的利益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就开始损害对方的利益,甚至是党的利益。党只是他们争自己利益的旗帜罢了。派别的产生根本对党没有益处,甚至是加深了党内的矛盾。后来的三青社甚至到了与党能平起平坐,甚至是有种盖过党的思潮。
由此,国民党的治理进入了死循环。有独裁之心无独裁之力。其先天不足是很大的原因。孙中山开始是学习了西方的分权制度,而后来又学习苏联的党制度。两者根本就不可能同时进行。书中最后一句也是说了国民党早在军事大溃败之前,实际上已“先天下之亡而亡”。(《党员、党权与党争》书评/倦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