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个故事
言情小说我看的并不太多,唐七公子却是我为数不多所喜欢的一个。喜欢她,不是因为她讲的故事有多么特别,世间的情情爱爱大抵如此,不过是换一个人,换一种方式执着而已。
喜欢她,是因为她在讲一个故事,讲的用心,而非单纯的演绎一段男女痴情。
记不得什么时候在本子扉页上写下一句话: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并不重要,如何讲一个故事才最重要。
这句话,大概是从古斯塔夫的《论戏剧情节》里抄来的,具体的我也记不太清了。只记得当时摘录的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初中时就盘踞在心中的疑惑:《悲惨世界》里那样大篇幅的描写滑铁卢之战到底是为了什么?现在想来,或许,这就是雨果讲故事的方式。
因着不甚喜欢现代爱情故事,所以她的《岁月是朵两生花》我未曾读过,然而,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开始,她讲故事的情状便益发明显,到了《枕上书(终篇)》便已经明明白白的放在了那里。
讲一个故事和演绎一段男女痴情究竟有什么不同?我想,大抵就在于,前者掺杂了讲故事的人对这段故事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叹,而后者,只是单纯的将那一段故事的模样原原本本的展示出来罢了。
当然,毕竟是在讲一个故事,若是讲故事的人时时跳出来说教或评论,听故事的人大多会感到厌烦,因而讲故事的人会把自己的情感思想渗入到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或者说,故事的叙述者身上。就好比《十里桃花》中,白浅在心里颠来倒去的小心思,也好比《华胥引》中,小公主在救十三月时对慕言说的那些话。
只是,这些略带掩藏的思绪表露,或许已无法满足讲故事的人的需求,毕竟,单纯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和态度总会受角色性格与眼界的限制,于是《枕上书》中,唐七终是换了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让每个人都在这无可避免的情情爱爱中参悟一本自己的禅经。
只不过,这些仍旧不够,终于是忍不住跳出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枕上书(终篇)》中才见着许多大段大段的议论,却又掩藏的足够好,不着痕迹的染上了些许沧桑的意味。
或许该说唐七将故事的背景选的好,若非是活了千百万年的神仙,若非是见惯了世事变幻无常的神仙,有些事情,参悟起来便不会那么通透,当然,也就不会因为太过通透、太过想得开,所以又生了新的、让人无可奈何的误会。
也许还是我开篇的那句话,世间的情情爱爱大抵如此,只不过换一个人,便换一种方式执着而已,连神仙也不能免俗。
因此,从一开始,我并不十分讨厌姬衡,甚至觉得她痴情如此却屡次不得善果,爱错了人,倾错了情,也是一个命苦的角色。只是最后她闹得这么一出,实在是太过小人。厌恶之情顿生,在我心中的排名反倒落在了知鹤之后。求不得,便该放手,若她这般,我倒实在不知道,她真心爱的到底是东华,还是她自己。
早就料到东华与凤九之间的误会不会结到东华羽化之后,讲故事的人,终归要照顾听故事的人的情绪,况且,整个故事缓缓讲来,若真将这场误会带入羽化之后,这等情殇,想来讲故事的人也无法始终淡然处之。
不是没料到捅破窗户纸的人是重霖,没料到的,只是他那愤愤然的态度。虽然他一心向着东华忠诚耿介,然而他们二人这一场情事看下来,凤九那般对东华,其实已经是个很好的态度了,重霖这般愤然的对凤九有所责备,实在与他同东华一起这么多年过下来应有的态度不甚相符。
只不过有了重霖唱的这么一出,所以这仍旧是在讲一个故事。
只有活在故事中的人,才会有幸遇到这样一位忠诚耿介之人,在事情还来得及之前,将一切挑明于天下。若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或许只有永远的误会下去和东华羽化后的某一天,凤九无意得知真相而长久的痛苦下去这两条路可选了吧。
虽然很多听故事的人对故事的结局颇有微词,以至于讲故事的人都不得不在故事讲完之后出来再次声明这个问题。
然而,我却是喜欢的。
毕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有一个确定而完美的结局,世间的情情爱爱更是如此。
讲故事的人总爱在故事中反复说同一句话:天意就是那般的不随人愿。
想必讲故事的人是深刻的参透了这样的道理,却又仍怀着人世间最美好的期望,所以才留作这样一个结局。仿佛边城里翠翠的心上人,或许明天就回来,或许永远也不会回来。
忽的就想起了我那连半个字都未曾写过的毕业论文,也许多少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总是执着于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之间的交互改编,也多少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总是无论影视作品呼声多高,却总是更偏爱叙述在字里行间的那一段段世间过往。
大抵,影视作品更多的是在演绎,而那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则是一个正在被讲述的故事吧。(《三生三世 枕上书·终篇》书评/吟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