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我所想,行我所行
每个人出去玩回来,都想要说点什么。技术发展推动人类进步,交通方便了,海量的信息告诉人们还可以去地球上的什么地方玩,丰富的商业旅游资讯为人提供划算的住行选择,这些过于优渥的出行待遇使人们忘记了旅游的初衷。没错,在最初的时候,出去玩是为了回来时能说点儿什么。旅行是人类见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当代社会,读到什么书都很容易,想找到关于一个地方的消息也很便捷,认识一个地方的门槛已经大大降低。见识世界的方式已经发展为体验,旅行者用脚步把自己的心灵带到那个可以涤荡自我的地方,过当地人的生活,想当地人有史以来所想,改变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世界啊,随他去吧》一书的作者李沐泽曾是路透社记者,出于职业本能,他在一路上面对纷繁复杂的异国风情表现出很强的观察力,看得清一路上不同种族居民、游客的人情冷暖。加上他见过的情节,读过的动情佳句,写出了一手漂亮柔顺的旅行私笔记。他并没有滔滔不绝事无巨细地介绍一路上的行程、特产、花销,而是敏捷地说说路上的见闻,再说说在这段旅途中自己心中受到的触动。更有意义的是,他行路的理由令人深有共鸣:30岁了,再不远行,我们只会没区别地老去。
“我的朋友曾经反问我,世界不就是那样嘛,哪里不都是房子和人?我无法回答,也不确定最终回来时找到一条不同的路,但毕竟见识了人间景色,在这一点上,我不贪心。”
作为游人,从你出发时开始,你就和别人有了区别。当代人的旅行,都是与自己的对话,旅行并不都是走马观花式的增长见识、接触异域文化,它是自己独立存在的目的。你遇到过多不幸的事情,揣着多大的困惑,你就能走多远。
从东南亚的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到南亚的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中东的黎巴嫩、约旦、埃及、伊朗和中亚的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作者的脚步画了一个圈,从广西出境,从新疆入境,一番“西游”,与亚洲异域文化对话,为神圣的宗教文化而肃穆过,也为混杂的城乡图景而惊叹,触摸过悠长历史的痕迹,也见证了动荡今朝的实景。
他乡是作者作为游人的食粮和温床。在这趟旅途之前,作者经历过在中国大陆的长途背包旅行,行路在他求学、工作和生活的历程中都有重要的意义,作者早已把出发作为和自我对话的方式。在风光中通过他人他物来观照自己,“完成精神与肉体必要的蜕变”,已经成为作者习惯的生活方式。这种“随他去吧”似的自我放逐,在当下着实流行,但诚如作者写到的,一旦旅行作为自我成长的方式流行起来,真正的出发所带有的抛弃一切困扰自己的固定模式的价值也就随之丧失了,“上学、工作、结婚、生子、买房、加薪”这样的可恶的套路,就那么顺理成章地加上了“旅行”两个字。这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很多人在间隔年回来之后,重新陷入以往纠结困顿的生活。把旅行当成自我解脱的药,疗效不见得上佳。
因此,作者的笔下并没有一味地发出感慨,而是借助很多细节来串联起自己的旅途。他在这些节点上表达自己所想,告诉我们他是如何巧妙地绕过喧嚣直取从容的平淡。在老挝的廉价旅馆,当地人老板不承认有人偷了作者的美金,于是他只好去朋友家,在烧烤店做了几天帮工。作者通过写这段经历,平实地告诉我们中国人怎么在老挝过日子。在去斯里兰卡之前,作者写了他碰到的单独出行的老年游客,这些老人不懂语言,也没储备多少旅游知识,只为了在风烛残年尽力让自己看到更大的世界。这并不伟大,只是不寻常。
世界上最多的不寻常,都藏在我们不熟悉和没去过的地方。通过李沐泽的眼睛,让我们看看远行中不寻常的故事,一起“有区别地老去”。(《这世界啊,随他去吧》书评/到里斯本看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