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阿隆的谦卑
雷蒙?阿隆在他的回忆录中提到他青年时代中结识,一生都充满敬意的三个朋友:让?保罗?萨特、埃里克?韦伊和亚历山大?科耶夫。萨特,自然不用我们多言,提及二十世纪的法国知识分子,这是首屈一指绕不开的人物。但是在萨特身上有一个奇怪的神圣光环,无论我们提及谁,加缪也好,阿隆也好,跟他们形成对照的一定是萨特,萨特成为了一个反面的参照点,是整个二十世纪法国知识分子中的最高存在。阿隆说这三人之中,只有萨特成为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怪物,而另外两人几乎一辈子默默无闻——当然,现在这两位也早已名满天下,绝非无名之辈——而提及自己,阿隆自谦说,他从未幻想过自己的一生可以同历史上的为人相提并论,相反,他只是喜欢援引那些历史人物的话来阐释自己的看法,并加以发挥。阿隆一生都保持了这种谦虚的本色。但是这种谦虚,从另外一种角度看,却未免多了几分自卑的意味。这种自卑从一方面看是因为阿隆的思想在二十世纪法国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备受冷落的,直到晚年当人们开始意识到他存在的价值;从另外一方面看,阿隆走了一条与大多数法国知识分子不同的道路,尤其是跟他的“小同学”萨特对比鲜明。1981年10月,两位年轻的法国知识分子,即诞生于1968年5月的运动政治的一代人中的两位,让-路易?米西卡和多米尼克?沃尔顿为了弄明白为何阿隆为何屡次在法国著名的政治事件中缺席,抑或采取反对的态度,制作了三集电视记录片的阿隆访谈录,后整理为文字实录《介入的旁观者:雷蒙?阿隆访谈录》出版。阿隆当时正忙于写作回忆录,精力不多,让-路易之所以能够说服他上电视访谈,主要是提及他们找他只是出于一种思想上的好奇心,他们想搞明白,在二战后的三十多年里,为何他没有向法国盛行的任何思潮作出妥协?他所采取的知识分子的立场到底是什么?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哲学促使他采取了这样的一种拒绝或者接受的立场呢?
正是这些疑问打动了阿隆,让他毅然接受了长达几个小时的访谈录,在访谈中回顾他的一生,促使他作出合理的介绍、解释和总结。我们能够注意到这本访谈录与他当时正在写作的回忆录的互文关系,但是这种互文更是提醒了我们阿隆的一生中他的思想形成所能采取的自由主义者的立场。我们还能注意到他与萨特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阿隆的自卑很大程度上就是意识到有萨特的存在。早几年我并不能理解这种奇怪的关系,阿隆一生都对萨特赞扬有加,就算他们后来因为苏联和马克思主义的抉择问题分道扬镳,但是自始至终,阿隆都佩服萨特的哲学写作。但是阿隆自己呢?他是记者、是新闻评论家、是历史研究者、大学教授,他的特点就是难以用一个清晰的身份对其进行归类。驳杂是他的专长,也是他的弱点,更是他多年来都耿耿于怀的原因。现如今我更能体会阿隆的那种自卑,他最多是一个政治哲学家,而不是纯粹的哲学家。而对一个自小都对哲学抱有很深的期许的人而言,只有不断地沉思与哲学写作才是最高的追求。从这点上来说,萨特真正做到了,而阿隆却不断地被各种现实卷入其中,所谓“介入的旁观者”,与其说是一种赞誉,倒不如说是一种困惑更多。他想退守到书斋中做更深入的思考与写作,但是现实却逼迫着他不得不与各种政治事件纠缠其中,这是一种进退两难的知识分子困境,并非只是一种谦虚态度。
在这本访谈录中,我们经常能感觉到阿隆身上的那种知识分子的激情与理性的完美结合。在二十世纪的法国知识分子群像当中,阿隆的身影是愈加清晰的,但是这种清晰的代价是阿隆自身的一种遗憾,所谓“阿隆式的直白”,多少有一种讽刺的意味,因为法国的知识分子是很少直接面对现实写作的,而阿隆偏偏大多数作品都是急就章,是根据政治事件完成的政治评论。他不止一次提到,如果他不是搞新闻评论,他写的严肃作品可能就是另外的样子。莫洛亚说过:“雷蒙?阿隆可能是我们时代的孟德斯鸠,如果他离现实再远一点。”阿隆成不了孟德斯鸠,恰恰是因为他的现实羁绊太深。他在访谈中解释自己的知识立场时说:“我在波恩大学当助教时就决定了我的知识分子道路。我决定当一个‘介入的旁观者’,当一个现在进行时历史的旁观者,尽可能客观地对待现代历史的旁观者,但也不完全脱离历史,而是介入历史。我愿意把行动者与旁观者的双重立场结合在一起。”介入历史代价就是丧失自己的纯粹的哲学之思。
我们不要忘了早年的阿隆去德国学习哲学,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他把德国哲学引入了法国,促使萨特写下了那本伟大的哲学著作。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开始在法国知识分子圈中流传的时候,流传甚广的一个段子就是阿隆把现象学介绍给萨特的故事。当时在场的还有波伏娃,他们三人在一家咖啡馆,喝着鸡尾酒。阿隆指着萨特的酒杯说:“你看,我的朋友,如果你是一个现象学家,你就能谈论这杯鸡尾酒,这就是哲学。”波伏娃后来回忆说,萨特听到这句话,兴奋得脸都白了。因为这正是他盼望了多年的东西,就像我们触摸他们那样谈论这些事物,这才是哲学。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感召下,萨特完成了《存在与虚无》,而把这种思想的颤栗引介给萨特的阿隆,一生都没有这样一本纯粹的哲学之书留下来,这种遗憾直到晚年撰写回忆录时,他仍然是耿耿于怀的。
从《介入的旁观者》中我们能够很清晰地了解到阿隆思想形成的脉络,以及他对当时整个法国知识界的省思,也许更多的是对自己整个一生介入政治和历史生涯的一个点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介入的旁观者》确实有着“阿隆式的直白”,而且正是这种直白的风格引领我们更加容易进入一个伟大的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介入的旁观者》书评/思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