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源
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民国是最灿烂的时期之一,也是现在教育界比较推崇时期。提到民国教育,大家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灿若群星的大师,想到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本书就是对1912-1937年间中国教育的概述,本文按时间顺序梳理这一时期的教育发展历程,并展示蔡元培、马相伯、鲁迅、张伯苓、王国维、晏阳初、罗家伦、陶行知等8位大家的教育观点。行文中对教育发展历程的记录学术气息很浓厚,人物小传却生动有趣得多。这应该也和作者的写作习惯有关系,一庄一谐也不失趣味。
通过书名可以看出,这段时期兴办教育之艰难,而办学之人、求学之士处于乱世之中,仍以一已之力努力保全文化种子,并努力使其发扬光大的决心。书中提及的各位大家们,教育理念并不相同,有的甚至相排斥。他们所关注的领域各不相同,有的以一已之力倾其所有兴办大学、有的是国学大师、有的开农学教育之先河、有的试图通过职业教育解决民众生存问题、有的为中国灵魂摇旗呐喊、有的提倡体育教育全面化……
对民国教育持续的高热也引发了另一个话题:我国推行了数十年的素质教育改革的国内教育,为何再难出现民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大师迭出的局面?或许从下面几个细节可以窥探一二。
上周PISA考试成绩公布,上海学生再创佳绩,充分显示了教育在教育公平与质量上取得的成绩,全民欢欣鼓舞,我们大面积地赢得胜利,领先OECD平均水平3年。可是赢了又怎么样?在pm2.5爆表的雾霾天里,我们的学生仍然不能放假,只是通知取消户外活动。而且不难想象,对于参加PISA比赛的同学,在准备的过程中,肯定是PISA第一,其他第二,我们是以全民之力应对考试,全力以赴,赢了也不敢完全自信。小小的考试和放假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的心态。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以51枚金牌远超美国的36枚。但是,中国全是专业运动员,美国大部分则是大学生,这暴露出我们的体育运动与高校教育的脱节,体育运动并没有实现全民化、常态化的目标,反观我们的中小学课堂、小眼镜、小胖墩比比皆是。我们的金牌真得值得庆贺吗?
7月24日,黑龙江桦南县,已怀孕九个月的孕妇谭蓓蓓假装肚子疼,将17岁女孩胡伊萱骗回家,帮助其丈夫实施强奸并杀害弃尸荒野…… 10月30日,汕头两位高三学生,扶起并照顾一名骑电动车摔倒的老人,却被受助老人反诬陷垫付千余元医药费……通过这样的事情,大家都在感叹,好人不好做,助人为乐反而舍财丢命。同样值得反思的是,我们教过孩子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如何保护自己吗?
带着这些问题,反思民国教育热。答案不难找到。正是本书的后记中,作者写到的希望通过“对民国教育的追溯和探索,对时下饱受诟病的应试教育有所补益。”反思借鉴他人与历史,并从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中找出路,才是中国教育的希望。(《乱世犹闻读书声:中国教育1912─1937》书评/轻吟浅唱)
推荐阅读:“温柔奶爸”田亮自曝,我的教育不适合上电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