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呀 发表于 2014-1-13 09:41:25

太刻意的“欢乐”是另一种“紧张”

如果不是不小心在友邻广播里看见了好友狗剩爹的推荐,我不会来看这本书,更不该看了之后又忍不住写一笔(不是为了这书,而是为了跟朋友商榷),结果又浪费一下午时间。所以我又要对全部友邻取关了,以进入完全免打扰状态。
副标题是“最最欢乐版西方哲学”。现在有两种完全两极分化的“故作姿态”,一种是故作呻吟,另一种是故作欢乐,甚至是故作狂欢。故作呻吟当然是有问题的,这不用说了。但故作欢乐很容易让人看不到它的“故作”一面。太刻意的“欢乐”,表现出也的不是真正的从容,恰恰相反,似乎是在掩盖某种紧张感。具体到这本书,在我看来,在作者那里有两重关系都足以形成这种紧张:一重是作者和写作对象的,因为要拉近自己和哲学家的关系,一重是作者和读者的,因为又要拉近读者和自己的关系。
有人在用《苏菲的世界》于这本书相提并论,其实十年前另一本风靡全球的畅销书、保罗·约翰逊《所谓知识分子》才是该书的最好参照系。哲不解的文章有点“标题党”和“麻辣风”的味道,但与《所谓知识分子》那种阴谋论相比,作者还算不上“诋毁”哲学家。打三星是因为别人确实下了功夫、在知识上是有劳动付出的。
太随意不等于“亲切”,不等于“轻灵”,文史哲的训练能够让人充分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而不是相反。不过既然该书作者说这书与“学术”无关,那么也应该与“博士”无关了。而且,这种写作绝非“无心插柳”,而是“有意为之”。“戏说”不新鲜,新鲜的是戏说的内容。如果有一个“专业身份”的人用这种八卦街头巷议风跟“普罗大众”说话,他们当然求之不得了。一个善意的愿望,是希望该书的这种写作风格能够让这些人好受一点、并且多少“熏”到一点跟哲学和思考有关系的、“正能量”的东西。而不是发现,其实哲学家比我辈也高明不到哪里去、甚至还不如我辈。事实上,哲学跟文学、历史不一样,并不适用于“普及”。哲学就应该是精英行为——而且,所谓精英并不是指学院派,学院派跟精英在我看来毫无关系。精英是属于民间的财富。
从读者对象上来看,这是与初高中生知识水平相当的那种随意的随笔。还有就是不太追求严谨的理工科生,以及一些扔掉书本、远离思考多年的白领。对于那种准备积累自己的“谈资”、以博口彩的人,倒也不妨看看这本书,能免去很多阅读的辛苦和思考的寂寞。
至于是在八卦里夹带哲学,还是在哲学里夹带八卦,就看读的人更重视什么了。对于充满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十几岁孩子来说,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而不是八卦。这个跟年龄有关。
而成年人就不同了(在我眼里18岁以上都必须叫成年人),成年人里分幼稚成年人和成熟成年人(这个就跟年龄无关了),成熟成年人想学习哲学,不会是去看这种文章,而是去读一些真正的哲学读物。即使是作为普通读者的话,哲学的门槛也没那么高,无须将其拉那么低。而幼稚成年人,可能眼睛就光盯着八卦了。所以,在”爱智慧“和”爱八卦“之间,取舍随个人愿吧。(《不疯魔,不哲学》书评/花衣云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太刻意的“欢乐”是另一种“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