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兰蕙涉及到的美学
养兰是为了欣赏。欣赏兰花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对兰花的审美过程。 审美,就要涉及到美学。就美学的内容来说,大致包括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三方面。 1.欣赏兰素的自然美 自然美是客观存在于自然景物的美,如红日、银月、星斗闪烁,是天体的美;春风秋雨,夏露冬雪,是四季气候的美;花草树木、稻麦豆寂,是植物界的美;鸟兽虫鱼、牛羊马驼,是动物界的美;山川湖泊、波浪潮涌,是环境风景的美……自然景物既可以作为单个生动有趣的美的形象,也可以综合构成一幅整体画面供人欣赏,前者如一盆兰花,后者如整个黄山,等等。 欣赏兰花,自然离不开欣赏其自然美,即欣赏花香、花色及花形等等。 江浙兰蕙传统名品及选育的新花全部香气扑鼻。正如古代艺兰家所描写的:“一兰在室,满屋飘香。”这是欣赏兰花自然美的真实写照。兰花的芳香大体可用幽香、清香、浓香、淡香、檀香等词形容。兰蕙几乎都属于品级高雅的幽香型,且能发散到相当的距离,人们是不必用鼻子贴上去喷的。 本书收录的兰蕙全都有香味。我们曾遇到这样的情景:个别兰花贩子,以喷洒香水的方式,企图将“无香春兰”冒充江浙春兰名种。可养兰行家,只要用鼻子一闻,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判断真伪。因为兰花的幽香是任何香水无可比拟的,是大自然赐予兰花的一种自然美,至今人们还不能仿造。无香春兰,瓣型再好,恕不收录。 花色亦属于欣赏自然美的对象。兰蕙花色比不上洋兰娇媚艳丽,色彩缤纷,它的花瓣以绿色为基调。绿色,显得素静高雅。人们喜爱绿色,在人类生活中,绿色被视作生命的象征;人们崇尚绿色,把没有污染过的食物称做“绿色食品”。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江浙兰蕙的绿色花瓣是具有欣赏价值的。兰界鉴赏花色的传统标准:以嫩绿(翠绿)为第一,老绿(深绿)为第二,赤转缓次之,色泽昏暗而绿中泛紫者更次之。 至于找瓣呈红、黄、紫等色的花以及复色花,又有香味,其自然美的欣赏价值就会显得更高。 2.欣赏兰素的艺术美 艺术美的特点是:文学家或艺术家以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作为素材,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典型的艺术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广义的艺术美还包括人的艺术眼光对客体的艺术发现。 兰花所显示的艺术美,似乎与美术的形式美关系更为密切。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是人用眼睛来直接欣赏的视觉艺术,有较突出的形式美的因素,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美术讲究色彩、线条的美,更注重于整体构图的各部分之间比例、均匀、对比、均衡、和谐的美。江浙兰蕙在色彩上以绿色为基调,兰叶呈现条状,富有弹性,柔中有刚。叶艺复轮,那金黄色或银白色的线条(镶边)就像人工画出来的,更具有装饰性的艺术美。至于兰花的花瓣(捧心)和侧萼(副瓣)都是相当对称的,并保持匀称与均衡,显示出和谐的形式美。 正由于兰花具有艺术美的特点,生于江苏扬州的诗人郑板桥就特别爱画兰花,并在画上题诗,所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他在题画诗中写道:“一竹一二一万,有节有香有骨。”道出了他爱画竹、兰、石的原因。 3.欣赏兰素的社会美 社会美存在于社会生活中。人们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活动中,在组织社会生活中,创造了社会生活的美。社会美的内容及其范畴十分广泛,可以高度概括为两个方面: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社会的精神文明。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社会美应当包括这两个方面的美。兰友们养兰、赏兰,以及兰文化交流活动,都是让兰花参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由此,兰花的美就具有了社会性,使有关兰花的活动显示出社会美。清代郑板桥《题兰石图轴》诗云:“泰山高绝苦无兰,特写幽姿送宰官。石缝峰源都布遍,一团秀色尽堪餐。” 郑板桥把兰花画到“图轴”上,再题上诗,然后送给朋友,这是明明白白的兰花文化活动。而这活动是以兰花的美作为审美对象的。那诗的意思是泰山高绝却苦于没有兰花,特地画了兰石图赠送给即将赴任主宰泰安的父母官。连石缝间、山腰里都画上兰花,那一团秀色(即兰花的高雅素洁)足可以作为一种精神食粮(美的享受)。由此可见,兰花社会美的特点在于它具有社会性,在社会生活中展示其文化内涵。 总而言之,我们所说的欣赏兰花,也就是对兰花的审美活动——即审美主体微赏者)对审美客体(作为审美对象的兰花)进行审美的过程。人们在欣赏兰花过程中,便会产生一种美的感受:“啊,兰花美香,兰花多么美呀!” 中国人赏兰,就是欣赏兰花生机蓬勃、健康而充满生命活力,姿态赏心悦目,香气沁人心脾的自然美,欣赏兰花具有美术特点的艺术美,欣赏兰花与人类精神文明活动密切相关的社会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