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人兰交融”的几点体会
我是个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既不是养兰专业户,也不出于养兰世家。但经过十多年来的学习和实践,我养出来的国兰,确实如诗如画,得到兰友们的赞许。今应北海兰协之约,介绍一下本人养兰的体会。不对之处,欢迎指正。 首先,我认为“兰如其人”,从你的作品可以看出养兰人的意志、毅力、智慧和品格。不投人真情实感,未达“人兰交融”的境界,是绝对养不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好兰的。要达到人兰交融的境界,我想起码要解决个人的品德修养和深入了解兰花的生命特质、高尚品格两个方面的问题。本人出身贫寒,自幼刻苦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同时对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一十分敬重。因而从政数十年,一直胸怀坦荡,忠诚积极,既不居功,又不倭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宠辱不惊,海阔天空。一九八四年有幸在香港参观了一次兰展,从此与中国兰花结下不解之缘。古往今来,专家学者,文人墨客关于兰花的著作确实浩如烟海。近代的所谓兰花,看来不完全是古籍所称的兰草。我真正认识中国兰花,理解中国兰花,喜爱中国兰花,是从研读《乐府诗集》有关记载中得到启发的。《乐府诗集》载:孔子自卫返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街与众草为伍!”。我以为孔夫子所指香兰,应为当今国兰的一种。她不是春兰、建兰,便是墨兰、寒兰或蕙兰。其一,这香兰当为王者香——幽香四溢,无与伦比;其二,这香兰“独茂”而“与众草为伍”——草本植物无疑。于是,本人坚信,孔夫子所赞赏的“香兰”,便是当今我们喜爱的、独具高尚品格的中国兰花。有对中国兰花色、香、姿外在美的感受,又有对她内在气质美和风格美的领悟,我对兰花确实动了真情实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把养兰作为我的生活需要,充实了自己的生活,收到“养兰而养于兰”的效果,这是无法以金钱来衡量的。不但我所养的兰花经风历雨而挺拔秀丽;我本人虽经磨历劫也身强体健。真正进入“人兰交融”的境界,自然会“相得益彰”。 其次,我认为一盆兰花,应是一件高超的艺术品,这种具有生命特质的活的艺术品,绝非一般古董器物所能比拟。因此,本人培植兰花,就如画家作画,诗人写诗一般认真,立意、布局、选盆都十分讲究。不但注重兰花的线艺、花艺和型艺,还注重兰花的造型美和整体美。使人观赏其姿色,领悟其神韵,自然而然发出“兰如其人的感叹!” 再者,要更新观念,顺应历史潮流。前人养兰,多崇尚“怡情悦性,以兰会友”;当代养兰,多注重开发新品种。提高经济价值。我以为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潮流。所以,当今的养兰人都应顺应这个历史潮流。从社会分工来看,有人以“怡情悦性、以兰会友”为养兰目的,有人以“开发新品种。提高经济价值”为目的,这是必然的社会存在,谁也无法改变这一社会存在。另一方面,从养兰人自身来分析,养兰以“怡情悦性”和“提高经济价值”之间并无不可调和的矛盾。在这个问题上,本人首先坚持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把兰花作为有价值的商品,作为社会物质财富,因而努力发展兰花,养好兰花;同时,又十分重视精神对于物质的反作用,因而秉持自己“养兰而养于兰”的信念,把兰花作为一种富有灵气之神物,不管市场兰价如何暴涨暴落,都毫不动摇,坚持把兰花养好。这样做,我以为是符合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的,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是会立于不败之地的。 最后,就是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养兰的科技含量,减少盲目性。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李四光早年说过:顺物种,应天时,可以争取丰收。一位养兰前辈把他养兰的经验概括为一句话:“人舒服,兰才舒服”。根据这些道理,本人在养兰实践中不断探索,尽量顺应不同品种、不同产地的兰花的不同要求,尽量满足各自所需的温度、湿度、光照和养份等。保持大环境的气候温润。冬暖夏凉;保持植料透气、排水良好;再注重合理的施肥和防虫治病。我想,真正进入了“人兰交融”的境界,兰花是一定会按照养兰人的意愿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