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兰史小记
要说北京养兰的历史,可谓不算短矣。北方虽不盛产兰花,但做为帝王之都,明清两朝南方产兰地区都把兰蕙作为贡品进献皇帝,以博皇帝的欢心,此一来皇宫帝苑里罗列了不少奇兰异蕙,京城的达官显贵也跟着搜罗奇珍,家中也莳养兰蕙以示自己的高雅,但并没有留下多少文字资料。有康熙皇帝留下了几首咏兰的诗, 其一:婀娜多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 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其二:猗猗秋兰色,布叶何葱青。 爱此王兰者,著花秀中庭。 幽芳散缃帙,静影依疏棂。 岂必九畹多,侈彼离骚经。 到了一九二九年在北京生活的画家于照(生卒年不详)出版了一部兰花专著《都门艺兰记》详细记载了北京地区养兰的经验。书中对不同节令时段如何管理培植兰花、如何给兰花浇水施肥,讲得特别具体细致,尤其是《兰花二十四令浇水要诀》。民国时的北京,兰花贩子已经从南方大规模地将兰蕙带到北京贩卖,北京也有较多的人开始养兰。于照总结了一些经验说,新买来的蕙兰,不要急于上盆,经过囤藏处理,然后再栽,现将于照的经验摘录如下:北京一般惊蛰节新花初到,应先将根拨松,用清水浸湿,修剪去烂根,4-5株作为一扎,用稻草铺地,以柳条做成空圈,插在草上,将蕙草横放其中,根对囤边,叶向囤中周围砌砖,层层叠高,须整齐不会移动。叶上不可喷水,着水则叶黄,面上盖稻草以圈匾蕾之,闷不通风。闷至4日,将根拨开再浸水,仍如前法铺盖,再4日浸水又盖,至5次。花杆将要出铃时,拣根多者先上盆。上盆后仍置于囤内,遇微雨出淋,过三四天可斯移室内,以后不宜受寒,每日酌量浇水,不可过湿,湿则伤根。喷水不宜喷火花壳之内,花杆必受伤,照此活种须20天之久,其花次第而开矣。对于不产兰蕙的北京(北方地区)总结出这样的经验难能可贵。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元帅不光自己在中南海养兰,还特地牵线搭桥为北京园林局发展兰花事业,亲临上海张家花园邀请兰坛宿将绍兴人诸涨富赴北京创办兰圃。一九五八年冬诸涨富和女婿叶志庆携近千盆江浙兰蕙来北京。从此北京有了人们观赏兰花的场所:中山公园惠芳园。一九五九年春季,北京历史上第一次兰花展览在中山公园举行,千余盆江南兰花摇玉溢翠,笑迎四方来客,真是盛况空前,许多国家领导人都前来祝贺。一九六零年春季兰展,朱德元帅还将家中栽培的四川名兰隆昌素、黄莺报春、翠绿素心等十八盆拿来参展与民同乐,为兰展增色不少。在朱德元帅的关心下,每年春季中山公园都举办兰花展览。当时的中山公园兰苑,与杭州兰苑、上海兰苑成了中国的三大兰苑。与此同时国家还成立了兰花研究的专门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香山植物园,一批高级科研人员,开始了兰花领域的研究,北京在兰花的发展上,研究领域里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吴应祥、陈心启、卢思聪成了国内外知名的兰花专家。 到了一九六六年文革开始,兰花被当做四旧,封资修的产物,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很多珍贵品种,现在已荡然无存。中山公园的兰展也停了好多年,直到十年动乱结束,中山公园才又开始举办兰展。以后逐渐行成规模。一九九八年后,兰花研究会出了《家庭养兰》的小册子,让兰花走入千家万户。近一二年天津兰友也远道赴京参加北京的兰花活动,推动了京津两地的养兰、爱兰的热潮。兰花专家陈心启、卢思聪也在百忙人中不定期地到中山公园开展兰花知识讲座,参加兰花的评展工作,至此北京的养兰事业步入了新的轨道。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时期北京的一位工程师魏亚声自五九年中山公园兰展后,便喜爱上了养兰。近五十年的时光,魏亚声先生不断摸索。探求,用自己养兰的经验,写了一篇《北方室内养兰》,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自己养兰的经验,讲述了北京地区(北万地区)如何养好兰花,是北京乃至北方地区养兰的典范。魏老先生虽然故去了,但他给北京养兰、爱兰者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养兰资料。 十年的改革开放,北京的养兰队伍在逐步扩大。开始时北京兰花研究会不过一十来个人,近年来中山公园惠芳园的会议室里,已经座无虚席了。养兰爱兰已成为京城广大群众的一项活动。唯一的缺憾是北京、北方地区不出产兰花,只有靠产兰地区的二贩贩过来,兰贩的素质良莠不齐,坑骗买兰者的事时有发生,往往给爱兰者养兰者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对一些初入兰市者打击是很大的。但这毕竟为数不多,养兰、爱兰已成大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