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兰蕙文化的发展史
宁波春兰、蕙花的存在肯定早于河姆渡古越族生衍繁息之前,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究竟要早多少万年,那是植物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课题了。 公元前495年左右,有“勾践种兰渚山”的记载与传说,当时宁波余姚属越,而种的肯定是春兰和蕙花。而孔子的“王者香”肯定是幽香,那只有春兰才有,屈原的诗里则多处直接写到蕙。说明那时兰蕙种植已具有相当规模,兰蕙文化已大有发展。 而上面说到的以舜帝姓氏命名的姚江,西段名蕙水,东段名兰江,也充分证明春兰、蕙花早在舜帝和大禹后期,先民们就已发现、命名和栽培了。 到了北来,文学家黄庭坚总结民间对春兰和蕙花的区别。在《书的芳字记》一文中写道:“…一杆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杆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香不若兰,其视椒杀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 由此可见,北来以前,就有许多兰蕙爱好者在莳养春兰和蕙花了。从历史连贯的分析,当时产春兰和蕙花的集中地,均在江浙一带,而又以四明山区及其周围为最多最好。 到了南宋,宋朝国都迁到临安(今杭州),宁波和绍兴四明山区的春兰、蕙花受到宫廷和上大夫们的青睐,卖兰、买兰、赠兰之风盛行,为四明山区及其周地区的采兰、养兰、卖兰掀起了第一次高潮。 元代,当时的余姚、奉化、鄞县以及宁波府兰更加深人民众。笔者在20世纪70年代曾专门去余姚通济桥,为《宁波文艺》撰写了一篇散文《浙东第一桥》,对桥拱上的一幅石刻对联.吟念多次,上写着: “一曲兰蕙飞彩鹚,双城烟雨卧长虹”。 这说明宋代余姚的文人名士,对兰蕙多么重视,把兰蕙用一曲来形容其高雅,用飞彩鹚形容其美丽和幽香。 明代,嘉靖年间养兰又在余姚、宁波、奉化、鄞县等地掀起一个高潮。当时有位诗人送友到余姚赠诗一首曰: 南飚泊江者,兰蕙幸未衰。 为言采芳者,何以遣所思。 诗中为由宋、元到明代,“兰蕙幸未衰”,又将采兰者美其名曰“采芳者”,可见当时采兰莳兰之盛况。 《余姚县志》也有记载,明代嘉靖年间“治西南并江有浦产兰,今其地国兰墅。”、“蕙出深谷中,然治南大江乃独产蕙,因名蕙江。”《栏言述略》称:“莳兰蕙为业,余姚于嘉庆同始。” 这些文字记述,都说明元、明代以余姚为中心的兰蕙莳养业,已初具规模。到了清代,宁波兰蕙的发现、莳养和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兰文化空前发展。 康熙年间(1662-1722年),宁波奉化汪克明在四明山麓选出了春兰“四大天王”第一个花——汪字。汪字也是名兰中最的一枝春兰,水仙瓣,外三瓣长脚短圆、厚糯、一字肩、拱抱展绽,花葶细长高达18厘米左右,花瓣有兜状捧心。 唇瓣为圆舌,舌面有红点。叶形直立性强.叶色深绿。此花花品端正,有刚劲气概,恰似一位勇猛的勇于汉,确系兰花中罕见品种。 光绪年间的《兰蕙同心录》评语说: “青梗淡绿花。国初出奉化汪克明家。此老种水仙之有筋骨者。” 许霁楼曾以诗赞汪字: 芳种流传二百年,依然名列玉梅先。 饶他新样花林立,终逐翩翩气欲先。 嘉庆年间(1796-1820年),宁波余姚四明山的高妙山,传说对叫龙宝和龙珠的采药、采兰的年轻夫妻在山上的“千岩龙”上采得名兰,命名“龙字”,又名“姚一色”。 龙字因花形大,为荷形水仙之冠,历来与来梅被赞颂为一兰梅仙双壁”,又被称为“四大天王”中最艳丽者。 《兰蕙同心录》评语: 龙字,即姚一色,大荷花水仙,紧边色翠,观音兜棒,大铺舌。嘉庆时出余姚高庙山。 许霁楼以诗赞曰: 高庙山头碧耸天,千岩龙脉拱于前。 灵根集翠争春媚,此是余姚第一仙。 道光末年(1850年),余姚张圣林在四明山区选出集圆梅又名老十圆。因此花花型常有变化,花径有红梗、青梗之分,些兰友认为集国与十回是两个品种,实为误解。《兰蕙同心》明确指出“集圆梅即十圆,”又称为集圆仙。 集圆叶幅比来梅阔,也略长,外三瓣未开放时有白头,形也有变化,花色翠绿,花型娇艳,一字肩,大型花,名列“四大王”之一。《兰蕙同心录》有诗赞此花: 月样团栾花样娇,金钱争买暗魂销。 如何鱼目珠同混,铜雀春深有二乔。 又有词一首: 质如翠集,影似镜圆。春风二月斗芳妍。供向明窗几,一笑嫣然。 汪字、尤字、集圆和绍兴的宋梅一起,被公认为中国的大名兰”和“四大天王”。 宁波春兰在四大名兰中,占有三位时在兰界的地位,堪称首屈一指。 另外,在清代,宁波地区还选出了以下名兰: 余姚第一梅,道光年间余姚徐岑湖在四明山选出,《兰略》和《兰蕙同心录》均有记载,且有诗赞颂。 代梅,清道光年间宁波汪家选出。《兰蕙同心录》有记载,且有诗赞美此花。 春一品,清同治年间发现于余姚四明山区三盛,后在上海卖给姚姓兰友,他命名“姚氏春一品”。 汪小尚(日本名汪尚章) ,为宁波姓汪的兰友选出并命名。清光绪年间选出,后传人日本。 养春仙,光绪年间选自宁波太白山。 萧山素梅,清咸丰年间宁波选出,实为宁波素梅。 西神梅,原产奉化,1911年无锡荣文卿购得。 清代宁波还发现了著名的蕙花: 金岙素(又名泰素) ,清道光年间,由余姚泰号酒店在余姚金岙山中购得,故起名金岙素,又因是泰号酒店选育,当地也叫泰素。因得此花(据传是采兰者褚元神卖出的),店主大喜,恰好又生一女,起名“金岙”,金岙姑娘终生未嫁。当1972年日本小原荣次郎前往拜访时,美丽的金岙姑娘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金岙老太让出一盆金岙素给他,作为纪念,为中日兰花交流留下了一段历史佳话。 在蕙花素心中,金岙索过去和现在,中国和日本,一直是珍品。当时小蓬莱吟花逸史有诗赞金岙泰: 仙家瑶草悟前身,洗却铅华证夙因; 岂是王京降芳躅 偏从金岙出风尘。 莲塘梦醒波中月,蕊管诗留画里春; 淡泊明心见真守,浓妆羞愧点朱唇。 金岙素为绿蕙,叶姿中宽直立,为淡黄绿色,花梗长50厘十左右,外三瓣荷形竹瓣,花色翠绿俏美,蚌壳棒,花开30天花型不变。 十五岙素,产自余姚十五岙,绿蕙素心。花色俏丽,草阔而相似老染字,缺点是瓣尖舌长。 俞梅,宁波俞姓莳兰者选自宁波鹁鸪岭。赤壳蕙花,五瓣分窠,蚕蛾捧,小如意舌。叶色深绿,花型端正,梅瓣中精品。 由于清末时经常兵荒马乱,识兰、种兰水平又不高,宁波地区当时有许多名兰失传.有的以低价卖给外地人。也由于清代余姚黄氏编著了《兰蒿图谱》和余姚人编撰的《兰蕙说》,虽然已经失传,但是对宁波兰蕙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使后人还了部分清代的名兰,对识兰、养兰的方法,传播较广,但是这两本书的原著,都始终未能发现。 应该特别提出的是,清嘉庆年间,宁波地区的养兰业文化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据资料显示,当时以余姚为中心,加上周边的宁波、奉化、慈溪浒山、鄞县等地,约有养兰大户百余家,兰盆万余家。据《余姚县志》记载,城内有养兰大户70余家,多者达700盆。 就在清嘉庆这个莳兰鼎盛时期,中国第一家有历史记余姚兰花会馆成立了,地址在姚城江南钱家弄。莳兰名家和觅兰兰农,以及兰友们,以会馆为集聚地,品茗赏兰,交流莳兰心得,问兰求兰,兰蕙交换,有时还讲讲兰的故事…就是这个兰花会馆,孕育出以后的余姚莳兰专家王叔平、胡志田等人,对中国兰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民国时期和宁波解放前后,是宁波兰文化和兰花业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 这个时期,一大批莳兰家出现在宁波地区,最著名的是宁波江北的杨祖辰、余姚的王叔平和宁波的柴志兰、余姚的胡志田、胡孝岩父子、镇海沃连银等等。当时宁波与余姚经常举行花会,交流兰花新品种,出现了一大批全国闻名的名兰蕙花。 杨祖辰,解放前居住在宁波市江北中马路,终生酷爱兰蕙,先后选育出几十个兰中精品,其中天章梅(1918年选出)、杨氏素荷(1920年选出)、杨氏素蝶(1920年选出)、端秀荷(1921年选出)等,均为兰中珍品,到现在还是市场上的抢手货,其中原种端秀荷已经罕见,就是有个一二苗,价格已近万元。说到杨祖辰,直到今天宁波还流传着他爱国爱兰的传说。 据传,杨祖辰不但爱兰,而且对采兰的山民非常敬重。他定下规矩:凡是四明山区送兰来的采兰者,膳宿费一律由杨的店里支出,除买兰应付的兰款以外,还要另送“辛苦铜钿”。因此,山民采到好兰花,首先送给杨祖辰。他视为最宝贵的“杨氏素蝶”,就是由采兰者送来的,当时他加倍付款,采兰者一家生活顿时富裕起来,这是1920年春天的故事,在四明山传为佳话。 杨祖辰精心培育素蝶,起名“宁波素蝶”。而各地兰友出于对杨先生的敬仰,都称为“杨氏素蝶”。“杨氏素蝶”是带花下山的.叶斜立,叶尖钝圆,叶质厚糯,长约25-35厘米,叶色翠绿可人。花苞翠绿有筋麻。外三瓣圆整,主瓣“盖帽”,副瓣下半部恰到好处地舌化,雪白的大圆舌下宕后卷,捧、舌端正,花色碧绿,花瓣厚糯,肩平,形似素蝶飞舞,成为素蝶之冠。杨祖辰识兰莳兰有独特见解,发现名兰越来越多,名气越来越大,惊动了海内外兰花专家。日本一专家曾出资5万美金,欲“买断”杨氏素蝶,数次来甬索购,杨祖辰始终不肯,解放前夕上海一位出版商欣赏此花后,赠杨祖辰待一首,以赞扬杨氏和素蝶。诗日: 垂翅飞来品自优, 瑶池赏识遇良友。 清幽不许红尘点, 恰是翩翩第一流。 说来真是无巧不成书,当年秋天,杨祖辰无事到大街上逛逛。走到药行街,突然看到一家店内柜台一端摆着一盆兰花。见有兰花祖辰是一定要去看的。进得店门,伙计以为是顾客上门,忙迎上前去笑着问道:“客官要点啥?”祖辰一心一意看着兰花,忽然眼睛一亮,暗自叫着“好花,好花”。他凑到兰花近处再仔细端详。只见边叶半垂,中间叶斜立。长宽适度,叶边缘向内卷,中上端宽阔,叶色翠绿有光泽,叶形如此美丽,又是“荷形草”,他看着草识兰,判断这和自家的“素蝶”是天生的一对! “兰花要买毗?名花呢!” 杨祖辰抬头一看,是位肥头大耳、细眼为一条缝的老板来了。 “开过花么?”祖辰不露声色地间。 “尚未开过,绝对好花!” “我是看这花盆与我家的花盆恰似一对,想买回去拼成一双。兰花可有可无,家里多着呢。”就这样,祖辰以5元大洋的“高价”,买来那个兰花盆,当然兰花也就名正言顺地带回了家。第二年,兰花开了,就是现在的“杨氏素荷”,而素心荷是很名贵的。 杨祖辰爱兰如生命,爱国也如生命,他培育的“素蝶”、“荷”、“秀荷”等珍罕名兰,均不肯卖给外国人。他说:“我的兰品产自中国,就要留在中国!”但是他没想到,一位天津兰友用4000元大洋购去了“杨氏素荷”三十苗。其实是受日本兰花大户之托,给那位天津人以高额报酬代买的。从此,“杨氏素荷”在日本大量繁殖,一直到现在,又大批返销到中国。抗战时期,日本法西斯一度占领宁波,祖辰的珍罕的兰花,被一扫而空,均东渡东洋,现在又大量返销我国,赚去我们无数的钱财;想起来真叫人愤怒:落后不但要挨打,连最纯洁高雅的兰花地被日本侵略者欺凌夺卖。 王叔平,余姚马渚镇(原开元乡瑶湖苑)人,生于清光绪二年。叔平排行第三,少年读私塾,19岁患肺病,辍学养莳兰。 中年的叔平,养兰小有名气,又待兰友和气诚信,四方兰友常到他家求兰、换兰、赏兰,使他对兰更加酷爱,身体也奇迹般地好了起来。 1920年前后,曾在余姚、绍兴、湖州、苏州、无锡、宁波等地举办了兰花盛会。养春兰和蕙花之风,在江浙一带掀起高潮,兰市日益繁荣。兰花之乡余姚更是迅猛发展,当时全县有70余家养兰大户,又有兰花会馆,对王叔平家的兰花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了把兰花养得更好,为了便利兰友的来往,1927年叔平把家迁到了县城直神弄定居,为发展兰花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叔平不但自选和收集了600多盆名兰,而且不断钻研养兰技术和瓣形理论.写出了《五十年艺兰经验谈》一书,以后又从莳兰的实践中不断修改。1964年.年届八旬的王老将自己多年的资料、标本、图片、照片等八大件,赠子上海后起之秀的兰友。又将《五十年艺兰经验谈》书稿请著名学者杜天摩先生校审后,油印成册,分赠兰友。再由孙王家英搀扶上龙泉山,把书稿郑重地献给了梨洲文献馆。 后人评价王叔平是一生为兰事业奋斗的优秀艺兰家。他从19岁开始,一直到耄耋之年,终生不断,痴迷于兰花的莳养和兰文化的发展,不但对中国兰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将自己的肺结核(当时称肺痨,是很难治愈的病症)缠身、弱不禁风的体质硬是变成了长寿之人,他自己说:“…盖得益于艺兰多矣。” 另外,当时还涌现出余姚胡志田和黄氏夫人,以莳养极品绿云而名声大振;有莳兰高手宁波的柴志兰,他迁居外地时将数百盆名兰、蕙花、建兰均献给宁波中山公园;北仑区柴桥的沃连银以及胡志田之子胡孝岩,其芮养兰花的数量和名贵程度,都名列全国前列,不但国内艺兰家常来做客,日本、韩国的兰商兰友地常来求兰。 宁波地区的艺兰家,在解放前后那段历史时期,把宁波兰业和兰文化水平,又提高了一步,在全国兰界,当时处利于领先水平。 “文革”时期,宁波和全国一样,兰花和兰文化的发展步入一个低谷,低迷得令兰友心碎。但是,兰友还是千方百们了一些精品,挨了过来,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宁波兰业和兰文化又出现了灿烂而光明的前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