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的养兰习俗
镇海又是个文邦之乡。历代文人商贾辈出。相传越国著名大夫文种的故乡就在镇海汶溪。唐宋之际,日本和高丽的使臣、僧侣和商人来中国都规定要从镇海口出人。近代,镇海籍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家族、邵氏兄弟影业公司的邵逸夫兄弟均为其中佼佼者。镇海的文化底蕴深厚,传统的文化习俗颇多,养兰习俗也代代相传。 镇海民风淳朴,历来喜爱这土生上长的、朴实无华的兰花,常以兰、蕙、素等冠作女儿名,取其纯、清、美、香之意。称一杆一花的为“草头兰”.称一秆多花的为“九头兰”。传统养兰习俗对素心兰比较珍惜;称其为“白兰”,因为素心兰花色更雅致,叶子更秀美,香味更纯正。 栽兰赏兰是镇海民间的传统习俗。一般在每年春节前后.家家户户或采或买总要栽上几盆,爱其清香宜人、花期又长的特点,为居室和庭院增加几分春色。城里人如到山区踏青或是走亲访友,总忘不了捎带来几丛兰花回来;山区农村人到城里来也会把兰花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这个季节又是兰花交易的旺季,山农趁农闲从山上专挑兰叶完整美观,花蕾壮实繁多的兰花到城里的集贸市场、花卉市场设地摊出售,也有挑着担,在巷子间叫卖的。卖兰的是无本生意,卖得便宜,买者也乐得实惠,因此生意很好,山谷带来一、二麻袋兰花,一般一上午就卖完了。成交价多以花苞计价,过去一直是五分钱一只,不管兰株有多少。近年来还是老习惯,只是春兰每只伍角,九头兰一元。逢双休日,花市里兰摊多达十余摊。除了家家户户栽兰外,一些商店、饭店、办公室都时尚用兰花来点缀。每年的早春二月,镇海城区到处可闻到诱人的兰香。 过去镇海人习惯于把建兰、墨兰作为正宗兰花家养,而把本地下山的兰蕙称为野兰花。据查证,镇海传统的建兰品种大部分是在明、清时期南方将士被派遣北上抗倭,随家眷带人镇海,并逐渐成为富裕阶层书香门第人家共同赏识的兰花。本地兰蕙蓄养不多其原因可能是本地兰蕙野生资源丰富,置身于兰乡每年都会有大量的蕾繁枝茂的兰花下山,价廉物美,省却了一年莳养的麻烦。长期以来,镇海本地兰蕙可谓是“养在深阁人未识”。 养兰人为镇海后期的兰花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如柴桥的沃连银,从20世纪50年代起从事对建兰的大批栽培和对本地兰蕙的收集,并潜心于对兰花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那个时代被旁人斥之为不务正业的“花痴”、“兰痴”,屋里屋外除了兰花还是兰花。“文革”期间为了躲避铲除“资本主义毒草”之灾,老沃不得不把最精品兰花藏在床铺底下和柴间,直到夜深人静时才敢搬出来透透空气、浇浇水,每天深居简出,侍弄兰花,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对兰花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取得成果,20世纪90年代初;在省报和有关专刊上发表了论文,并被聘为中国兰花研究会理事。受他影响,如今柴桥一带兰事很是兴旺,许多兰友养兰场地和方法也效仿沃连银。又如镇海城区的离休干部赵士豪已有四十年养兰史,从上世纪60年代起,赵先生就对兰花情有独钟,为寻觅名兰跋山涉水不辞辛苦。在自然灾害困难时期,他用节省下来的粮票换取兰花。为得到优质兰花泥,在他六十多岁时还骑着自行车到60里外的柴桥瑞岩寺山上取土。如今已是近八十高龄,仍精心地培育莳养几十盆兰花,乐此不疲,还担任镇海兰协的顾问。 镇海兰花的新起点是在改革开放的上世纪80年代,作为沿海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炼化厂、石化三公司、发电厂、港务局等部属、省属大工程单位先后进驻镇海,四方人才集国内之精英共同建设镇海,其中不乏有许多兰花爱好者,他们带来了来自家乡的兰花,受其影响,镇海也逐渐涌现了许多兰花爱好者。如兰友谢耀宗引人绿云、环荷、余蝴蝶等二十来个品种。兰友们也重视本地兰花资源的开发,开始了上山寻兰和市场上选兰。1990年以来,镇海兰惠有了飞速发展,兰友们不再停滞在一般素心和传统名兰,一些养兰技术精的兰友,养起了高档兰花,热衷于下山的新品的收藏,并且敢于不惜重金引进那些品位上超越传统名品的奇花异草。如礼花、玉树银花、翁州奇蝶、江南雪。初晓等高档新品。近年来本地下山的奇品则更是源源不断,每年都有十来只新品发现。目前镇海兰友队伍在迅速扩大,镇海人过去传统的养兰习俗正随着时代步伐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一个新的养兰、爱兰新风尚逐步形成,兰花必将成为当代镇海人最喜爱的花卉,镇海人将用兰花点缀我们美丽的家园,为建设花园型城区锦上添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