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xkvzyeu 发表于 2014-1-21 23:11:00

永平县:田野上的“改革红利”

昔日独户单干,如今入社“抱团”。在永平县,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遍地开花,全县37.53%的农户自愿加入508个合作组织,见证—— 田野上的“改革红利”
http://dali.yunnan.cn/images/attachement/jpg/site2/20130924/c89cdc7a9fd213ab317d07.jpg
希望的田野
http://dali.yunnan.cn/images/attachement/jpg/site2/20130924/c89cdc7a9fd213ab317d08.jpg
专业合作社喜采香菇
http://dali.yunnan.cn/images/attachement/jpg/site2/20130924/c89cdc7a9fd213ab317d09.jpg
果蔬专业合作社社员出售辣椒
http://dali.yunnan.cn/images/attachement/jpg/site2/20130924/c89cdc7a9fd213ab317d0a.jpg
新型农民合作社仔猪繁殖场

核心阅读
大量农村青壮年向城镇转移,新生代农民工普遍不愿再回乡务农,农村“老人种地”现象日趋突出。谁来种地?地怎么种?能否实现就近创业就业?农民一家一户想办又办不了的事该谁来办?农产品卖价大起大落伤农该如何应对?
面对这一道道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难绕过的坎,永平这个山区农业县如何破题?中秋节前,记者深入该县乡镇,入户走访20多个村庄,一探究竟。
缘何“抱团”
面对新期待
就要啃这块“硬骨头”
永平县情和云南很多山区县差别不大:
人口,18万,居住分散;区位,不沾边靠海;森林覆盖率,70.6%;主产,核桃、烤烟产业趋于饱和;工业,近乎为零。
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新生代农民工普遍不愿再回乡务农,农村空心化“乡村病”、“老人种地”现象日趋突出。
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生态该怎样保护?
县长周曙光调研证明:从永平实际岀发,简单的家庭分散经营早已不适应商品农业开发的需要。
他认为,要啃这块“硬骨头”,最根本的是要从改变农业生产经营关系上入手,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尊重农民意愿,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以办工业的理念,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让农民自主“抱团”闯市场,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当“生产车间”来组织生产,解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关键问题,才能有效构建农民通往市场的桥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新跨越。
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组织农民。
为此,2011年4月以来,永平县委、县政府先后岀台《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一系列措施,计划在“十二五”末,让全县90%以上的农民都进入各具产业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并结合山区群众居住分散的特点,严格按照30户一个社、多个合作社组成联社或产业协会的标准,引导农户建立多种类型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涉农服务部门建立服务目标责任制,每个社明确1至2名县、乡科技人员为专职科技辅导员,实行工效挂钩,定点定社,释疑解难,并由县委督查,跟踪监督问责。
怎样“抱团”
尊重农民意愿
政府多设“路标”少设“路障”
怎样才能建立办好合作社,把政府要我办变成农民“我要办”?
做法上,县委、县政府注重“顶层初始设计”,一开始就确立多设“路标”少设“路障”的指导思想,以“红头文件”明确,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为“红线”。
以生猪、香菇、果蔬等新兴特色产业为“路标”,与传统优势烤烟、核桃产业协同发展;以农户、农村能人、基层干部、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外地老板等为主体;以境内外民间资金、土地、林权、技术为产业资本,县里整合多项奖金,由县财政设立专项扶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以奖代补”。
同时,在兴办合作社及合作社生产经营管理上,县乡(镇)政府尽量少设“路障”。
深化林木权改革,全县将山林、果木确权授信,用林权、果木权证办抵押信贷,以此为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信贷支撑。目前已向2.9万户林农核发经济林木权证29997本,确权经济林木40.7万亩,截至今年8月底,共发放林木权证扺押贷款1613.8万元。
对新成立的从事农、林、牧、渔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实行免征或减税;对从事花卉苗木、烟草、畜牧业的生产用地,均视作农业生产用地,可不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针对市场波动农产品跌价、单户卖难等困难,县财政在兴办农民专业合作起步资金、合作机制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据了解,多数新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入社社员基本上实现“农资采购配送、生产技术、疾病防控、质量标准、品牌包装、收储销售”统一服务。
在合作社的内部管理上,县政府明确要求,新建经济组织必须民主选举理事长、会长,制定合作社章程,保障会员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不断增强合作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
水泄乡文库果蔬专业合作社社员杨月玲介绍,社里30户农户以土地入股方式,按销售总额的10%分利。入社刚两年,按规划、建设、技术、产品标准、销售、品牌统一标准化经营,现建成柿地280亩,温棚葡萄15亩,菜地300亩,一亩甜柿年产值1.2万元,农民分得1200元,是农户租地收入的3倍。乡党委罗书记说,“没有合作社,这些荒山地可能还闲着”。
据了解,两年多来,永平全县自愿加入社农户占全县农户的比例达37.53%,目前入社农户在香菇、生猪、果蔬、金银花、云南白鹅、生态茶等高原特色农业生产上呈现岀快速发展势头。
现场故事
“红利”究竟有多少
9月5日,在杉阳镇抱龙村绿谷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办公室,记者目睹了一场关于合作社“红利”大小的РК。
绿谷社由两个合作社组成,其中食用菌社由村党总支书董发强领办,30户农民出资合作,去年5月建棚60个,入棚上架菌棒15万棒,到去年底,收入86万元,仅半年时间,扣除建棚、人工等支岀,纯收入24万多元。
身兼合作社理事长的董支书介绍,今年上架菌棒15.6万棒,不用建棚,只有人工等杂项支出,到春节预计纯收入至少可达50.5万元。
记者问,菇棚占地多少?董支书答:10.3亩。记者请随行的范副县长算,在每亩占地面积上扣除成本,平均每亩纯收入为49029元。一旁抽烟筒的莽镇长慌忙说,这个只是理论上的算法。为什么只是理论上呢?这一问如炸开了锅,在场8人,立马分成两方,各持观点:
一方认为用占地面积来考量这个产业不科学,怕别人说成是吹牛;赞成此算法的一方则认为,只要数字不错,有这样高的纯收入,恰恰证明这是高效农业。
记者再请董支书核实成本,经扣除租地及杂费等成本,所产香菇按保守卖价,结论是:因属架子菇种植方式,立体产出,产岀周期短,每占用一亩地,纯收入超过4万元(不再计入建棚成本)。董支书再次重申:这个是绝对准确的。
刚要告辞,邻近上一村的村民小组长骑摩托带村民董光辉进来说,“看到绿谷合作社的社员种香菇,我们也很想干,但还不知道合作社的手续怎样办,特意来请教支书。”据了解,他俩已约了30多户农户,大家都想尽快加入合作社“抱团”闯市场,董支书说,他们这个社计划到11月就可办起来。据了解,全县已兴办香菇生产合作社22个,畜禽专业合作社242个。
一对夫妻两个合作社
在兴隆村大树村庄金黄的稻田间,我们来到挂着两块牌子的一个新型合作社。经了解,一块牌叫正林果蔬合作社,由村民小组长刘正林领办,43户农民将田地103亩入社入股,专业种番茄等大棚蔬菜;另一块牌叫学玉植保专业合作社,由刘正林的妻子何学玉领着6户农民创办,专业从事本村防虫治病等植保。
让妻子佩服的是:丈夫刘正林领办的合作,去年收入140万元。
赵文军是加入正林合作社的农户之一,他家用8亩多田入社参股,去年分红有6万多元。他说,未入社时种稻谷,每年最多有纯收入3000元,像他这样入社的有8户,如今大伙入社“抱团”,改种特色蔬菜闯市场,由合作统一对外,办成了过去单家独户想办又办不了的事。
另一户社员叫朱本兴,将自家夫妻俩常年种的2.5亩水田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来种,妻子变成了给合作社打工的工人,一年打工7个月,得工资8400元。朱本兴说,自己不再拴在地上了,去年外岀打工收入2万多元,加之合作社年终分红500元,去年有收入2.92万元,像他这样入社的农户村里有20户。
案例点击
民间资本如何支持合作社
县长周曙光告诉记者,从支柱产业建设以及提升专业合作社水平的角度讲,除了抓好以香菇为主的人工食用菌开发外,永平县把生猪产业化经营作为又一主导产业来抓。
为规避市场波动的影响,县政府制定了以把握猪肉产品定价权、打造中高端生态猪肉品牌为核心的生猪产业化发展规划,从优良仔猪供给、配合安全饲料生产、生猪标准化小区养殖、集中屠宰加工以及上市猪肉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等系列环节入手,高标准实现新型生猪产业化经营,以中高端猪肉品牌创建稳定和保护农民养猪价格和利益。
在龙门乡的山坡上,县畜牧局李峰局长带领记者参观正要引进千头种母猪进场的大型现代化生猪养殖场。
据介绍,该场是永平县引进川娇集团公司巨额投资、由县里提供场地等条件组建,设计年产优质仔猪20万头,全县3年内配合组建300个养猪专业合作社,并在每一个合作社补助20万元配建一个年产育肥猪不低于600头的养殖小区。现在永平全县已建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143个,其中有68个达到标准化,每个合作社所在的村庄形成规模养殖小区,由合作社提供服务。
目前,由合作社小区试养的存栏猪2万多头。自今年7月以来,猪价走岀低谷,由合作社统一岀售,比农户零卖多增收入,现每头最高可盈利400多元。
此外,由民间资本介入合作社,一大批种植加工金银花、辣椒、生态茶、高品质核桃及白鹅、黑山羊、黄牛、土鸡的专业合作社正在兴起。
数读
在两年多时间里,永平县自愿加入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由135户增加到16447户,兴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54个发展到508个,入社农户占全县农户的比例高达37.53%,今年1至8月收入5.2亿元。

记者 蔡泽华 文/图(云南日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永平县:田野上的“改革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