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
想为朱令写个文章的念头,已经缠绕在我心头很久了,射手座的朱令,生于1973年11月24日,在2013年的今天,四十岁,已届不惑之年,她依然跟自己年迈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生活不能自理。1994年11月24日,她21岁生日那天,她开始肚子疼,12月份胃疼,而后头发脱落。住院一个多月后,出院,寒假后还继续上学,而后再度发病,后来证明她被二度投毒,长出来一寸长的头发继续脱落,次年3月份起,她在协和ICU病房住了数个月的院,各种方法寻遍,束手无策。这期间她经历过气管切开术,前后换了八次血,每次都在1000毫升之上,这些血换了她的命。
由贝志诚,而今的“一毛不拔大师”发起的互联网求助是从1995年的四月份开始的,收到了两、三千封来自世界18个国家的email回信,其中三分之一认为这是典型的铊中毒症状。我在2001年为当时工作的《三联生活周刊》写的报道中提到,贝志诚是朱令的初中同学,他当时征集了北大的二三十位学生志愿者翻译这些email,络绎不绝地传递给朱令父母看。4月18日,他拿着信件站在ICU病房门口,从早到晚,除了若干个年轻医生愿意看一下,主治医生认为这是在“干扰治疗”,ICU主任则认为这是在给院方“施加压力”。
不如引用一下我那篇报道的原文吧:“与此同时,朱令继续天天接受各式各样研究性检查,前来会诊的协和各科大夫依据他们的某些判断提出各色检查建议,比如‘肾穿刺’或者‘脑活组织’检查,有些破坏性过大的检查被家属拒绝。有一次,她的主治大夫坚决要求朱令从协和的老楼搬到前楼去做一次“‘磁共振’,因为朱令全身插满了管子,又处于昏迷状态,家人只好请来数名壮汉帮忙运送……就是这些检查,使一年后朱令出院时,他们家人收到了含少数住院费和昂贵的ICU监护费和药品在内的50万元账单。”
“北京职业病防治所的陈震阳在1997年3月5日的谈话记录中作证:‘(朱令的铊中毒化验)是家属委托我做的,协和医院事先没有委托我。朱令的妈妈来找我,我提出请家属带来朱令的脑脊液、血液、尿液、指甲和头发,做全面化验……第二天,朱令的父亲拿到了五种样本,我们马上做化验,化验结果,是严重铊中毒,下午我们重新做了一次化验,最后确认了朱令铊中毒的含量(是致死量),同时,我建议协和医院使用口服普鲁士蓝解毒。’
他还解释,铊中毒症状很明显,比较容易诊断,尤其脱发、米氏线、手足痛,很典型。铊中毒一般在体内潜伏期比较长,发病时间也长,侵害病人的神经系统也需要一段时间,如果及时抢救,毒物还没有侵害病人的大脑神经、视觉神经和四肢神经的话,那么病人的情况就会好一些。
化验单交到朱令的主治大夫手里的时候,她的第一反应是:‘还不一定吧。’交到当初初诊朱令铊中毒的李舜伟医生手里时,他有些后悔当时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他等于是被同行说服了。
同年4月28日当晚,协和医院和朱令家属经过多方寻找,终于在中日友好医院库房里找到了仅存的20针普鲁士蓝化学剂,三毛钱一支,后来又在北京市劳动卫生所找到了十盒盒装的普鲁士蓝,总共四十余元。朱令父亲吴承志两次买药都带了三四千元,以为救命非得要跟救命程度相等的钱,结果是啼笑皆非。一个月后,朱令体内的铊含量基本排除,中毒的症状消失,然而严重的后遗症却将和她相伴终生。”
三月底到八月份,朱令陷入重度昏迷,那期间发生的一切,她一无所知。
我生于1974年,朱令等于是我的同龄人,她的成长经历像是我们70后里面最梦幻最高级的,15岁开始学古琴、会弹钢琴,考上清华物理化学和仪器分析专业物化2班。她随的母姓,她有个长她四五岁的姐姐,姓父亲的姓,叫吴今,曾是北大生物系的学生,1989年去野三坡春游,出了意外,早逝。刚刚丧失长女,第四年,次女朱令又出事,你可以想象这个家庭的状况。
我从未见过朱令一次面,唯一一次去她家是2001年初采访,父亲吴承之母亲朱明新见了我,电话是当时朱令案的代理律师俞蓉给我的,她免费代理这个案子。我跟她通过很长时间的电话,聊到不少细节,我又做了许多功课。
去朱家采访,跟朱令父母聊了整整一个下午,把整件事从头说起,对他们何尝不是个遭罪的事儿?这是打记者那份工让我总是感到不安的缘由之一。
我问他们朱令去了哪里,他们说:她去医院接受康复治疗了,每周一次还是两次。两年后,似乎是《新京报》上刊登了朱令在家庆贺三十岁生日的照片,这张照片让我内心深深震惊,她戴着纸做的生日帽,看起来那么开心,因为治疗注射了过多激素令容貌全改。我转头猜测,她的爹妈或许是不希望我在两年前见到她,出于保护之心,或者自尊,也担心我们提及旧事会刺激到她,曾经那么冰雪聪明的一个姑娘。
母亲朱明新曾在写给女儿海外同学的Email中,如此描述当时朱令的状况:“大脑开始萎缩,智力下降到幼童水平,体重已达到100公斤,腰部肌肉能支撑背部,可不靠椅背独立坐着,但平衡控制功能差,重心略有偏离就会倒,视力很糟,只可辨别不到一米远的手指数。”
怎么描述她的爹妈呢?我去她家的时候,下了公交车打了电话,母亲朱明新来车站或许是楼外接的我,担心我找不到单元门。除去一脸沧桑疲惫,她的气质有如民国人物,我是说那种质朴、自然和味道,上面那封email的行文已经足见她的内敛性格,上楼见到她父亲,也是一样的感觉,两人像是过去走来的人,说话都有江浙口音。母亲更善于言谈,介绍情况基本上是她在说,她退休前在远洋集团工作,朱令的父亲,则是国家地震局的高级工程师。
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和他们典型的生活。
家里非常地破旧和简陋,像是八十年代的中国家庭,供养两个女儿上学,为二女儿操心和治病,已经耗空了一切,他们给我看案子的卷宗,各种资料厚厚一大叠,我拿了一些写报道需要的复印件走,读那些资料令人心碎,我至今记得自己那些天的心情:绝望且低落。
我记得很清楚,在整个谈话过程中,朱明新都不愿意提到孙维的名字,似乎那是个忌讳。她是本案的犯罪嫌疑人,朱令的同班同学兼舍友,她大学毕业时清华不给发毕业证书,并扣留了出国护照。然后,此处省略一些意味深长的细节,她去了美国读书,后来工作、结婚、生子,还曾在诺基亚上班,而后嫁给一位美国人,拿到了绿卡。
她改名孙释颜,换了身份证上的照片,变更了生日,这些行为有那么一点点奇怪。她2006年在天涯发帖一次,2013年4月18日又发一次贴,每次都是社会舆论将朱令案重新推向风头浪尖的顶峰。发帖的内容是自我澄清,以及说自己比任何人都更希望找到真凶。说开了吧,即便是犯罪嫌疑人,我们也可以聊一聊,无可避讳。网友们始终在探究她的家世背景:祖父孙越崎,伯父孙孚凌都在民主党派和政协担任要职,孙维自己说祖父已经于1997年去世,那么伯父还在任上,只是,似乎,最近,离任了。
如果孙维是冤枉的,这么多年她被社会公众标以歹毒凶手邪恶女同学等坏名声,有一天,另有元凶冒出地表,而且证据确凿,最主要的物证诸如朱令的咖啡杯和洗漱用品回到人世。如果我们可以证实“官二代”这种假定有罪标签可以从她身上褪去,真凶是个美剧中典型的曾经露脸的路人。此案的追诉期不是20年而是无限有效,以及,朱令即便在未来某日,年届七旬的双亲离开后,继续坚强地活了下去,活了很多很多年。
即便更为遥远的未来的某一天,朱令也摆脱了这痛苦而沉重的生命之束缚,即便她的多数同班同学保持了令人难堪和窒息永久的沉默,成为了一群安详的老人,我们无力去谴责他们。
有一位志愿者不久前去看朱令的母亲,她问她有没有锻炼身体啊,她说自己没有时间锻炼身体,但是她感到很充实,因为朱令牺牲了自己的全部,让妈妈在退休后过得这么充实。她的一位同学因为老伴去世,子女都在国外,所以十分孤单寂寞,说自己度日如年,她说:我就没有这种感觉。
这个案子对于我们70后生人来说,有个基本责任:隔段时间要重新提起,让晚来的新一代人重新去网上看一遍相关资料,这件事不应该被遗忘,她是真切存在的,她伴随了整整一代人的记忆,以及无法表达的耻辱感。就是那种即便你什么事都没做,也深感愧疚的奇特的耻辱感。记住,也是我们眼下能做的唯一的事了,有时候,记忆是某种更为有效的反抗,某种等待时机的态度,以及高于同情的坚韧不拔。(文/巫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