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是这个躁动年代的主旋律?
当中国家长们见面的语言从“你吃饭了吗”,开始转变为“你孩子有对象吗”时,不要太过惊讶。因为他们着急,中国人从来没有这么像现在这样为婚姻大事而心急火燎。我们先看看社会舆论怎么造势——在媒体的宣传下,大部分人记住了以下两组数据:一、全国妇联报告称,2011年,中国处于18到34岁之间单身男女人数达到1.8亿。二、专家预测,到2020年,将有3000万以上处于婚育年龄的男士“被剩下”。强化“剩”危机后,媒体纷纷成为了“媒人”: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为代表的数十个相亲节目遍地开花,将私聊的话题放到了十几亿人围观的公共聊天室。节目收视率节节攀升,但最新调查显示适婚人群反感相亲节目,节目中不少嘉宾的话语也被批为“雷人”。
媒体营造了一个“剩男剩女泛滥的氛围”,身边的家人、街坊邻居、三姑六婆便齐齐上阵欲拯救“剩男剩女”。家人会以“过来人”的身份指着你说,“我在你这个年纪呀,你已经会跑了。”而身边的亲朋接着就苦口婆心地劝导你,“差不多就行了,不要太挑剔了。”据说这种现象在节假日串门时表现尤其明显,在2012年年初由网友投票选出的春节聚会“毒舌”问题中,“谈朋友了吗?什么时候结婚啊?”高居榜首。
这种情况在外国人看来多么不可思议,在西方,子女的感情问题被视为隐私,家长甚至都不会主动过问。在西方,35岁以上没有结婚的非常正常。但是在中国,我们会说这个人35岁还不结婚是不是有问题?在中国到一定的年龄就要结婚,已成为一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给单身人士的压力。单身者感觉痛苦,但这种痛苦不是自身,而是周遭人的目光——在舆论的攻势下,“剩男剩女”被一双双无形的大手推上了相亲桌。他们不得不承认,“单身不难,难的是应付那些千方百计让你结束单身的人。”
然对适婚者来说,即使他们硬着头皮去“相亲”,也不能就此解决问题。因为长辈们所介绍的对象不一定是他们所心仪的,为了不让长辈扫兴,两个人不得不忐忑地坐足时间,“能相中,固然很好;若不成,对自己是一种伤害,对父母更是一种伤害!”更加令人尴尬的是,某一方冷不防抛出的比如“你之前交过几个男/女朋友?”、“你的月薪多少?”、“你买房买车了吗?”等话题,又让人忍不住要掀桌而去。
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我们不应该忽略相亲过程中存在的沟通障碍——说话过于“哗众取宠”,媒体再热心也不会让单身人士感觉真诚。说话过于“冰冷无情”,介绍人和相亲者再真诚也不会让人感觉温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