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之间,心机暗战
在粤语里,赞许别人做事用心,会说:“这人真有心机!”如果是抱怨自己心不在焉,就会说,“最近我好没心机!”跟普通话“心机”的意思风牛马不相及,那层居心叵测、暗地里算计的意思完全不见,填充了一层认真专心的色彩。“心机”大概是诛心之论的集大成之词,心里有把不为人知的小算盘,类似的词语比如,城府极深、耍小聪明等等,骨子里其实还是多做多说多错,少做少说少错的沉默大多数哲学。粤语里对应普通话“心机”意思的是“机心”,机关算尽之心,却是普通话中极少用的一个词。真是惭愧,我在香港住了六年,还真没心机了解“心机”和“机心”的分别。直到有一次跟香港朋友看完电影后,聊起电影里的某个人物,我用了“有心机”做评价,对方却完全没反应,经过了上面那段详细的辨析,双方才恍然大悟到原来其褒贬完全相反。需要解释才能明白的东西,也许就叫文化差异。这样的差异其实很微妙,一不留神却可能带来误解,甚至敌意。
英语也一样,中港之间也可以有不小的文化差异。PK基本上是由“超级女生”引进中国大陆,由PlayerKiller引申发展为“对决”的意思,用法非常广泛,连都市日报也已经常常用来做标题。但在香港,除了国际通用的比拼之意,更常用的意思是“仆街”的委婉说法,粤语发音PukKai之字首PK,香港粗口,叫人去死。
可见,语言暗藏重要文化信息,且常常出其不意。就算你已经会讲流利的粤语,也未必能明白两个香港人沟通时话里行间隐含的言下之意、画外之音。一个声调的变化,一个词脚的长短,都可能带出相反的意思或暗示。反之亦然,北京人大声交谈里仗义豪气、从容淡定的意味,却很可能是香港人眼中的粗鲁、流气、不靠谱。
当然,不是所有北京人大声说话都有善意,并非所有香港人说话都不带脏字,现实中你周围发生的情况也许正相反。但这并不是一个统计学或民调问题。重要的是,你是根据什么做出判断,是北京人、香港人的身份,还是具体行为?
在这方面,汤唯在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里扮演的那个飞扬跋扈、出国偷产的二奶,倒像是个形象大使,让人知道原来说话大声并非出于恶意,花钱大手大脚也未必仗势欺人,爱名牌爱挑剔也不代表没有理想不顾尊严。这样的道理,说起来容易,却很难有实际说服力,很容易就变成空泛之谈。可是,电影角色的恣情演绎,回归本色,虚构的故事反倒能把道理讲得更加生动、通透,润物细无声,激起了解的同情。文艺的实力果然是软的,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汤唯哭一次。
如今的中港矛盾,无论是香港人在内地,还是内地人在香港,在感觉上都是越来越尖锐,这可能并非杞人忧天。我不想做中庸的调和论者,但清楚知道,大国里有无力的小民,小城也有无赖的暴民。我所反对的,两边都一样,是以身份贴标签,然后简单对号入座的坏习惯。这种坏习惯很危险,却不知不觉。社会文明的成与败,有时非常脆弱,就在不知不觉的一念之间。
社会文明败坏最大的危险,不在于极端声音对骂,比如“蝗虫论”PK“狗论”,而是诛心之论日常化,一方是普通话的有心机,另一方却是粤语的无心机。(文/柴子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