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kxud 发表于 2014-1-27 21:55:18

中美校长们的毕业箴言

5月30日是哈佛大学的Commencement(毕业典礼),不大的哈佛校园挤进了两三万毕业生和他们的亲属,以及凑热闹来搞毕业周年聚会的校友。不过这一天的毕业典礼是形式大于内容,台上的各学院院长们一一起身,代表应届毕业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候选人,接受哈佛校长仪式性的祝贺,坐在下面的毕业生起立欢呼,后面的亲友团也跟着鼓掌。场面很宏大,不过我们这些外人也就是看个热闹。
哈佛大学的现任校长德鲁·福斯特(Drew Faust),是哈佛大学的第28任校长,也是该校377年历史里的第一位女校长,她是一位历史学家。在这个毕业季,福斯特校长最重要的一次讲演应该是5月29日在哈佛纪念大讲堂(Memorial Hall)对本科毕业生做的。她对200多名天之骄子说:“最好的学习不是训练你们如何去赢,而是教育你们问赢意味着什么,它培养你们的好奇心与勇敢魄力,并给与你们一种起而行之的新的能力。”她的另一段话也给我很深的印象:“不仅要向你们的梦想奔跑,也要向你们可以提供力所能及帮助的地方奔去”。
近距离观摩哈佛大学的毕业季,让我也回想起自己毕业的当年——除了和同学们在散伙聚餐上洒泪而别外,并没有什么激动人心的仪式或者发人深省的毕业演讲。


不过最近几年,国内的大学似乎也与时俱进地跟国际接轨了。毕业生离校之际,往日高不可攀的校长们会奉上亲切的祝福。自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始,复旦、南开、北大、清华……名校校长们竞相在毕业典礼上,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发表或热情洋溢或贴心窝子的讲话。他们的发言,颠覆了我们对大学校长一口官话、套话的固有印象。应该说,这是一个可喜的改变。
然而,与哈佛校长睿智而热情的演讲相比,看过之前国内几位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还是感到有不少美中不足之处。我们的校长大多喜欢用一连串的排比句,替那些即将离开校园的学生列举这四年与祖国、与学校齐成长的故事,似乎非此不足以体现与学生的共命运;校长们比着往演讲稿里塞“给力”、“正能量”之类的所谓网络流行语,似乎非此不足以展示与学生的同呼吸;校长们更热衷于传授走上社会后的生存之道:少对领导说不,不仅只埋头苦干,还要高调表现,向《杜拉拉升职记》学习……职场升迁的金玉良言比比皆是。
这该是大学校长给行将走上社会的年轻人的临别箴言吗?这该是我们的大学人文教育希望学子传承的精神吗?
作为进入社会之前最后的系统教育之地,大学,不仅是传播知识的殿堂,更应该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脊梁。大学之所以被称为象牙塔,因为它象征着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理想的坚守,代表着一种在险恶现实之外的美好。如同曾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在抗战时西迁途中对学生所说,“乱世道德堕落,历史上均是,但大学犹如海上灯塔”。
在我们传统的中国礼教社会,每个孩童开蒙时,都要向孔夫子的画像行礼,这意味着从他读圣贤书的第一天起,就承续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他因此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人,更是一颗种子。我们今日的大学,更应该让新一代年轻人明白这个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先天的禀赋和后天的教育是让他们不仅为自己,更要为身边的世界创造价值。
今天的中国,功利色彩尤重——学生走上社会之后,他们有的是机会去学习低头忍受、和光同尘,他们有的是机会聆听“要实现抱负,必须先上位掌权;要上位掌权,必须先站队送礼”之类的官场权术。每次看到新闻里那些让人愤怒的贪官恶吏,我总是在想,他们在上学的时候,应该也是笔下激扬文字、满腔报国热忱的有志青年吧,可往往等他们终于站到了高位,掌握了权力,却发现自己早已忘却了年轻时的热血,变成了系统性腐败的一份子。
我一直以为,衡量教育的价值,不仅在它培养出的人有多么好,还在于做坏事的时候不做什么。也就是说,教育需要让我们知道好的东西是什么——即使我们还做不到,至少会去尊敬;也要让我们知道坏的底线是什么——即便选择了做恶都不能冲破的最低标准。这两点,是教育者为每个人树立的灯塔和打下的枷锁,让他们未来遇到再大的风雨和诱惑都能够坚守,让他们在无数次的妥协和深深失望之时还保留必要的清明,知道理想的美好和现实的底线,终其一生。
就像歌德笔下与魔鬼同行的浮士德一样,魔鬼拼命引诱他“恶”的一面膨胀,但浮士德终究有某种本能去坚守“善”的一面。这或许很迂腐,但总得有人做这迂腐的事情。(文高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美校长们的毕业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