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zqok 发表于 2014-1-27 21:55:38

当我们听罗大佑时我们在听什么

最近罗大佑去当选秀节目的评委,曝光率突然增加,而弗兰卫视强大的运作能力让节目火药味十足,本来没有什么可看的就活生生冲着偶像那几个镜头一期一期的看下来了。而看到他一如既往的直截了当的点评,让很多人或者叫好或者骂娘,觉得偶像犀利依旧。
众所周知的是罗大佑去年当了父亲,老来得女似乎生活压力剧增,增加了很多全国巡回的演唱会,而我们tri-state的粉丝也直接受益看了他的演唱会,三月份那一针鸡血,至今还在我心头荡漾。以我的年龄喜欢罗大佑似乎是过时了一点,而他比较珍视的歌迷也是从年轻时就开始喜欢他慢慢一起步入中年的人,他们占据了现在大多数的话语权,也无数次的在各种公开场合向他致敬。《中国最强音》里有个选手很年轻,在台上跟陈医生白活了大半天之后,问起最崇拜的歌手是谁时,她毕恭毕敬的说她的偶像是罗大佑老师,追随了他的好几场演唱会,那一刻我完全理解她,可惜看着偶像一副未置可否的样子,似乎是觉得年轻人无法欣赏理解他的音乐,而在过去的访谈中他也多次表示过他的音乐伴随着他的歌迷成长,大家一起经历了人世的这么多事情,不觉得会过时。
我想说的是,罗大佑完全低估了他的音乐的魅力,虽然我出生之时就已经错过了他的愤怒,但那些声音现在听起来依旧振聋发聩,因为很不幸,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的时代似乎就一直处于一种缺乏主心骨缺乏灵魂的混沌状态,并没有变得更好一些,从这点上来说,明天真的会更好吗?不过他并不喜欢《明天会更好》这首歌,过多的政治色彩让他认为这是他最讨厌的歌曲。可惜,我还蛮喜欢明天会更好的,尤其是“玉山白雪飘零,燃烧少年的心”这一句。我在少年时很愚蠢的把自己装扮成成熟的中年人,而时过境迁之后,只能不断拾起飘零的少年之心的碎片。
那么作为一个年轻人,当我在听罗大佑时我在听什么?


一首歌,最重要的毫无疑问的是旋律。华语歌坛的填词高人辈出,而作曲好的却远远不及。罗大佑的旋律是我非常喜欢的,可能就是刚好对了我的胃口,他的曲风很有特点,很多四三拍或者八六拍的歌,四三拍在流行歌曲里非常少见,也很难流行起来,但是他写的就很好,以小调为主,旋律动人,又配上他高人一等的歌词,值得反复倾听,像《母亲》,《舞女》,《闪亮的日子》这些都是这个类型。这可能是出于个人口味问题,另一个我很喜欢的高晓松,也是四三拍的高手。当然现在仔细听,高晓松作词作曲受罗大佑影响相当之大,他自己也承认这点,一个是曲风,另一个就是长长的歌词和歌词里的大量意向。不过高晓松成长过于顺利,强大的优越感让他陷在最美的青春里永远也出不来,于是歌词的学院气息很重,并且永远停留在校园时代。而虽然同样是学院派的最爱,罗大佑却用直指人心的愤怒,奠定了他自己的教父地位(又是一个他不喜欢的称呼)。
与其说是歌手,罗大佑更像是一个知识分子,或者准确的说,是智识分子,intellectual,其实就是老话说的读书人。什么是读书人?我自己觉得,做人做事情有原则有底线,有公共责任感和理想,能独立思考爱思考,就是读书人。读书人不一定有很多知识,不过,如果满足了这些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可能没有知识。如今很火的公共知识分子,简直是对知识分子这一词的巨大侮辱。
可以想象的是,当时的罗大佑,年轻气盛,前途无量(台湾医生的地位高的夸张),其实是一种典型的精英生活,然而他的思考让他的担忧,迷思和愤怒一起爆发,从而诞生了《之乎者也》这张专辑。如果没有这张专辑,他依然是个非常成功的制作人,靠着《闪亮的日子》,《童年》,《酒矸倘卖无》,《爱的箴言》,《野百合也有春天》这些歌曲一样能成就他的乐坛大师地位(顺便当着他的麻醉科医生)。可是横空出世的《之乎者也》让他一骑绝尘的将整个时代甩在了后面。据说《之乎者也》和《鹿港小镇》是让当时世人震惊并且第一次感受到了摇滚乐的力量,以及对现实的思考和批判的结合的紧密性。不得不说这就是年轻粉丝薄弱的环节,我第一次听到这两首歌时,是无法产生那种石破天惊的感觉的,摇滚乐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了,但是这些歌曲生命力顽强,让人在听到之后会不断开始思考,就像Bob Dylan的歌,因为世上的一切似乎依然令人困惑,所以即使脱离了60年代美国的大环境,答案却永远在风中飘扬。
不过我不会虚伪的说我是从《之乎者也》这种专辑开始喜欢罗大佑的,从个人整个成长历程来说,我们最先接触到的,是《童年》。中国的儿歌是块比较贫乏的土地,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听现在小孩子唱的歌,跟我小时候似乎没有区别。于是《童年》就在无数人小时候被当做儿歌教给了大家,在小时候我会觉得《童年》好像跟《乡间的小路》《捉泥鳅》《澎湖湾》之类的歌差不多,都会被收在同一张盗版VCD上,都是台湾校园民谣的代表作。然而现在听童年,才发现童年是写给长大的人的,它活泼的旋律掩盖了里面的忧伤。罗大佑说,每个人最怀念的都是自己的童年。可惜的是,处于童年期的人是无法体会到这一点的。而《童年》难得在,它没有直抒胸臆的告诉大家我多么怀念童年,只是淡淡的描述童年的美好时光,而在长大之后,唱的人心里自然就有了不一样的感觉。所以罗大佑说他写了整整五年才把童年的歌词写完,完全可以理解。
接下来接触的就是《追梦人》,因为是雪山飞狐的插曲……还有《东方之珠》,彼时刚好赶上回归大潮,被那英和刘德华唱的很火,还有晚会时人人都喜欢的《明天会更好》。这都是我小学时代接触到的罗大佑,毫无疑问我不是他的粉丝,当然我那时也不是任何人的粉丝。当我第一次意识到上面说的几首歌都是同一个人写的时候,那是罗大佑第一次在我心中有了重量的时候。报纸上偶尔也会有新闻,说起来都是“流行音乐教父”,我误以为是乐坛的老前辈虽然地位高似乎已过气,对他的全部印象是是个牛人,好像还是个有文化的音乐人。
然而随着成长,流行音乐也与我的生活越来越有关系,然后也学会了开始主动欣赏。我开始喜欢罗大佑的歌,可能是在课堂上老师怀念青春时突然放给我们《光阴的故事》的那个瞬间,可能是情绪低落时突然听到了《野百合也有春天》的瞬间,也可能是看书时突然听到了《滚滚红尘》。
提到罗大佑很多人都会提起李宗盛,似乎总有人拿他们关公战秦琼的比较,这两个人的作品风格不同,走的路线也不同,真不知有啥好比的,分明是文无第一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李宗盛,饮食男女,会有那么几首喜欢的李宗盛,简直是太正常不过了,而小李的好多歌,小时候听起来似乎是玩笑,现在听简直是痛彻心扉。作为一个著名的过气艺人粉,我喜欢了周华健很多很多年,都不必赘述。所以在08年看见纵贯线成立的时候,那个激动的心情简直是无以言表。逢人就说,台湾的我最喜欢的三个唱歌的人,居然组了个组合(忽略阿岳了)!!!这简直是买方便面发现人家还搭配我最喜欢的卤鸡蛋和火腿肠的那种喜悦心情。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开始全方位多角度的听罗大佑,越听惊喜越多。奠定了他的乐坛地位的是他的摇滚,但我最喜欢的是他的民谣和小调,《歌》,《风儿轻轻吹》,《家》1,2,《倾城之雨》,《母亲》,《我所不能了解的事》等等等等,很多都是他写给别人的,但他自己唱起来是一种无法取代的味道。这些歌曲的风格华语歌坛除了高晓松有类似的风格,其他的似乎还从未找到过相似的感觉。罗大佑的歌的旋律和词结合的紧密和精巧之极,所以这些歌,反复不知道听了多少遍,却从未生厌过。可以说奠定了他的大宗师地位的其实是他的歌词,但我觉得他的曲的魅力却是愈久弥香的。这些小调,适宜白天,更适合深夜,适合晴天,也适合阴天,适合冬天,更适合春天。每次听纵贯线和声版的《歌》和《风儿轻轻吹》,我都觉得看到了满山的蔷薇。
除了这些小布尔乔亚式情愫的东西,罗大佑90年代在香港的一系列商业化创作我也非常喜欢。像《滚滚红尘》,《海上花》,《东方之珠》,《追梦人》,《不夜情》,这些歌的旋律动人之极,是我觉得迄今为止商业化创作难以企及的高峰。小李的歌词打动人心,可是那些脍炙人口的歌,旋律方面似乎还是差了一点。偶像同期还创作了好多粤语歌曲,真是神奇。而音乐工厂最大的贡献也许是让林夕走上了专业化创作的路。夕爷开始的国语歌词是模仿罗公的,他的早期国语歌词,如果不说,可以乱真罗大佑。当然他后来找到感觉自成一派宗师,又是另一个故事了。就在这段商业创作的期间,罗大佑也有《爱人同志》和《皇后大道东》这种带着知识分子责任感的厚重作品问世,《皇后大道东》真是一首百听不厌的好歌,作为隔岸观火的大陆人,我都可以感受到那种港人那种惶恐。而香港乐坛向来不承认外来者,却有罗大佑的独特地位。
今年在美东举行的演唱会,很多听众都是香港人,当然这也跟国外华人年龄分布和籍贯分布有关。演唱会结束后我们冲到台前叫安可,大佑很诚恳的出来跟大家道歉说超时了,并且一一握手。很多同胞恋恋不舍的说,还没有唱《皇后大道东》啊。这些阿姨都4,50岁了,大半夜的,偶像自己也颇为动容。他们彼此嘱咐着一定要好好保重身体,以后再来。这些是青春的偶像无法带给我的震撼冲击。演唱会上,大佑跟大家说了很多话,跟朋友的故事,以及年龄大了送别朋友的无奈,当然也有迎接新生命的喜悦。由于我真的是脑残粉,他的所有访谈节目我都看过,以至于他一开口我就知道要说什么,而大多数观众由于年龄较大,都表现的颇为冷静,我似乎就是全场最high的人了……甚至跟他有好几次直接关于下面要唱哪首歌的对话,激动的一塌糊涂。
在美国看了这么多华人明星演唱会,罗大佑是最high的一场,甚至超过了10年初纵贯线的最后告别演出。他也是准备的最认真的人,美国由于观众少,明星们往往准备的比较简单,随便换几套衣服,匆匆唱十几首歌,时间都很短。而他的演唱会从服装到乐队到编曲和内容和风格全部经过精心编排,精彩极了。摇滚乐的现场感染力更是无敌。并且更加惊喜的是,他的现场的功力似乎好于录音,很多听不到的高音都唱上去了,对于声带已经老化的人,实在是巨大挑战。偶像平时颇为自得自己唱歌难听,虽然粉丝听起来有一种独特味道。不过他的认真态度,某些经常走音的青春偶像或者音乐信仰实在是应该学一学。视唱练耳这种东西,真的是可以练习提高自己音准的。
平时我最喜欢的是小调,到了现场,那必须是摇滚乐了。这可能也是中国好声音梁博异军突起的原因。罗大佑的摇滚神气在,他三十年前批判的问题,三十年后依然试用。对于这个,高晓松评价的非常恰当,他在三十年前就给我们整个时代写好了挽歌。不用说《未来的主人翁》的预见性,或者《现象七十二变》的依旧适用,《鹿港小镇》那石破天惊的呐喊在今天听来,由于大陆台湾发展的时效差异,对我们今天从农村到城市的大批青年依然适用,《亚细亚的孤儿》里所唱的,我也并没有觉得有多么大的区别。
所以作为年轻人,喜欢罗大佑,一点都不奇怪。因为这整个时代似乎没有改变。而可惜的是我们错过了那个在校园里第一次听到这种与众不同的启蒙音乐的震撼。据说九十年代的大学生跟社会上的人听得音乐截然不同,罗大佑就是典型。而到了我上大学的时候,各种音乐各种曲风太丰富了,并且还有整个世界供你索取,多元化造成了多钟选择,当我仍然认为,当一个人开始思考时,可以听一听罗大佑。而作为一个年轻歌迷,好处就是,听不同年代的同一首歌曲,听到一个男人在岁月中的磨砺,好像看见了人生的轨迹,或者说声带老去的痕迹:P。不同版本的《恋曲1980》,《光阴的故事》,我每每听来都唏嘘不已。
最后说回选秀节目,作为脑残粉,看见偶像这样说话真是太正常了,老先生在圈内不是出了名的脾气不好,把圈内的朋友也丢掉了好多,估计就跟有啥说啥的性格有关。而他说的内容,不就是一个读书人最基本的东西吗?(文/涡锅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我们听罗大佑时我们在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