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xiabao 发表于 2014-1-27 21:56:09

说《第10放映室》的倒掉

半月前高子结婚,在现场碰到了多年未见的《第10放映室》制片,从其口中得知节目已经停播,我问:节目停了员工怎么办?答曰:在家呆着。
最近几天,关于10放的停播,微博上开始沸沸扬扬,引得大批网友围观致哀,就连在米国休假的退休制片人也发了一篇什么前世今生的悼词,言下之意是非我等不尽力,实属无奈于台里调整……吧啦吧啦一堆。
说实话,10放倒掉我一点也不惊奇,因为只要是节目,终究会有停的那一天,《新闻联播》除外。作为一个曾经工作在10放,后又主动离开的人,我将尽量以客观、简短的语言来说一下对此栏目及停播的看法。
这个节目的前身是《视觉》。2003年CCAV10改版,作为隶属于文化专题部的频道,在中国电影市场进入黄金十年之际,栏目里喜欢没事写点影评的国内第一代影评人支招,干脆来个影评类节目。形式简单、多快好省,于是一拍即合,《第10放映室》诞生。算是国内第一档专门解析电影文化的节目。


因为出生于央视母体,所以早期的《第10放映室》延续了CCAV高举高打的风格——选题一定要高端、文稿一定要优美、编辑一定要高级,简言之就是当下流行的“高端大气上档次”!诸如“大师映像系列”和“城市印象系列”。这样做产生了两个后果,其一是为节目奠定了一个高的起点,其二是收视率真的很惨淡。CCAV10有个收视率末位淘汰制,即收视率垫底的节目要被警告和撤销。
于是为了生存,我支招做几个演员的专题试试,起名“星空系列”。结果一个编辑制作的周星驰专题创下了迄今为止栏目的最高收视率,让那些团队精英们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一位编导在洗头房里,看见发廊妹集体围在电视机前观看刘德华专辑的盛况时,答案才豁然开朗。
在此之后,10放基本沿袭了这个两手抓的制作方针,一会高立意,一会高收视。编导队伍也逐渐分成两拨,阅片无数能喷能写的负责制作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选题,差一点的就弄弄港星谐星选题,节目在天平的两端来回游走,但始终未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或许,曲高必定和寡,雅俗不能共赏。
节目伊始,倒是聚集了一些有才华、有想法的年轻人。但因为电视台体制原因,陆陆续续走了一多半。我记得04年的时候,大伙都是给央视打黑工,没有任何保障。直到06年央视搞特赦,集中签署了一批中视劳动派遣合同。那时候,一个栏目编导的基本工资是——800元,现在也就2000多,信不信由你。所以在这种局面下,但凡有点追求的都走了,能留下的也绝不是因为爱岗敬业,而是因为对电影的热爱。因为是央视,每年都会有有才华的研究生、博士生来栏目组实习,但是一个也没留下。要么不是因为什么招聘计划与指标问题,要么就是明眼人看清楚体制状况后果断闪人。于是留守的那些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初那点做节目的热情和激情逐渐褪去,转变成了一种被压抑的愤怒和无所谓,要么混着,要么借助这个平台出去干点自己的事情。而正是这种态度,恰恰为后来万民吐槽的《恭贺系列》奠定了基础。
观众会发现,《恭贺系列》从当初的冷幽默,逐年转变成愈发肆无忌惮的吐槽和宣泄,这种态度又恰好迎合当下中国网络暴民的心态,所以它火了。而这是一条明知不可回头却要向前的绝路,犹如断轨前刹不住的列车。因为首先从CCAV的整体绿茶婊语境来说,这种有违纲常的逆天栏目定不能生,其次从观众角度来说,如果让他们习惯了歇斯底里的形式,节目就再也装不回绿茶婊。难道以后期期吐槽?观众非吐槽不看?不吐槽就没有收视率?而吐槽到最后的结果必然是遭影视公司恨,挨台领导骂,不倒掉还有别的出路么?
另一方面,节目的封闭性也是导致走不下去的原因。十年以来,栏目组就一直在西客站对面街边的天洋商厦小写字楼里办公。没有演播室,空房间里挂上几盏灯就开始录口播,没有提字器,就拿个显示器把字体放到最大用鼠标人工操作。没有录音棚,用泡沫隔板做一个一立方大小的盒子,配音演员就闷在里面念稿子,出来就跟蒸过桑拿一样……一开始是这样,大裤衩都盖完了还是这样。有主持人就录口播,没主持人就纯粹解说词+盗版碟片段,节目形式毫无探索和创新。最后由于知识产权的问题,导致连盗版碟也不能明目张胆的用了。
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足以让一个26岁的年轻人变成腰椎间盘突出的大叔,所以没什么放不下的。

最后上一张当年的全家福,祝健在的人,身体健康。(文/阿拉丁)



PS:有新媒体愿意接盘的么?之前停播的湖南卫视《零点锋云》,更名《老友记》落地优酷以后,那真是如鱼得水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说《第10放映室》的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