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以后 发表于 2014-1-27 21:58:21

潘金莲那一张巧嘴

数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关于《水浒传》中人物潘金莲的语言修养的短文,说的是潘金莲对于民间俗语的信手拈来,贴切运用。其实,潘金莲的语言修养,决不限于民间俗语方面,她简直是一个全才的语言艺术大师。词语运用,简练精准;宜嗔宜喜,切换自如;修辞手法,丰富多彩;表情达意,左右逢源。
本文仅举第二十四回,“王婆贪贿说风情,郓哥不忿闹茶肆”中诱惑武松一节为例。
刚跟武松见面时,潘金莲的态度是矜持的,语言是规矩的,礼貌的,得体的。“叔叔万福”,“叔叔,折杀奴家”,“奴家也听得说,有个打虎的好汉,迎到县前。奴家正待要去看一看,不想去得太迟了,赶不上,不曾看见。却原来是叔叔……”。
等上了楼,看到武松一表人才,马上动了歪心思(根据武松打死老虎,立即想到他“必然好气力”!),就开始施展她出类拔萃的语言艺术了。已经听说武松未曾婚娶,武松也已明说自己是“独自一身,容易料理”,但为了让武松搬到家里同住,她还是要问一句:“莫不别处有婶婶?可取来厮会也好。”非要武松亲口说出“武二并不曾婚娶”。

(潘金莲与武大郎,电视剧《武松》剧照)
为了跟武松套近乎,潘金莲接着又问他“青春多少”,当武松告诉她自己二十五岁时,她立即说明“长奴三岁”。按照金圣叹的说法,问“青春多少”,有“岂可许大犹未近妇人”之意;称“长奴三岁”,是为了将自己与武松叔嫂二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更无丝毫分得开去”。
为了跟武松待在一起,她打发武大郎出去买酒菜果品。武大郎买回酒菜果品,让潘金莲下楼安排,她竟然歪理歪讲,对武松说:“你看那不晓事的,叔叔在这里坐地,却教我撇了下来。”本该是武大郎说的话(金圣叹批道:“你看那不晓事嫂嫂,叔叔在这里坐地,却不肯撇了下来。”),却被她潘金莲说了。
武松看出潘金莲的歪心思,不太愿意搬到家里去住。这时,潘金莲立刻说出一番貌似得体的话来:“若是叔叔不搬来时,教我两口儿也吃别人笑话,亲兄弟难比别人。大哥,你便打点一间房,请叔叔来家里过活,休教邻舍街坊道个不是。”说得武松无法不照办。
武松搬到家里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潘金莲“常把些言语来撩拨他”,奈何武松在嫂子面前是个圣人,不为所动。一个大雪天,潘金莲下了决心,“我今日着实撩他一撩斗,不信他不动情。”武松进屋后,潘金莲“把前门上了拴,后门也关了”,“却搬些按酒、果品、菜蔬,入武松房里来”,她要利用武大郎出门卖炊饼去了的机会,跟武松一边烤火,一边饮酒,向武松发起一次空前猛烈的进攻。喝了几杯之后,潘金莲一边“将酥胸半露,云鬟半軃”,一边编出瞎话引武松入圈套:“我听得一个闲人说道,叔叔在县前东街上,养着一个卖唱的,敢端的有这话么?”遭武松否认后,她一再表示不相信,说武松“口头不似心头”。
又连着喝了三杯酒之后,潘金莲“哄动春心”,按耐不住了,“只管把闲话来说”。武松明白了她四五分用意,以低头不语应对。这也难不住潘金莲,她借着给武松倒酒,假装关心武松身上衣服单薄,去捏武松肩胛,同时问他“只穿这些衣裳冷不冷”。这些动作、言语,让武松更加明白了她的用意。潘金莲见武松没有反应,又说武松不会笼火,假装夺火箸,往武松身上凑。这时,武松已经“有八九分焦躁”,快要搂不住火了。可是,潘金莲已经“欲心似火”,全然不管武松的态度,自斟自饮,喝了一口酒后,向武松发出了终极挑逗:“你若有心,吃我这半盏残酒!”
终于,武松爆发了。劈手夺过潘金莲的酒杯,将酒泼在地下。说了句:“嫂嫂休要恁地不识羞耻!”用手一推,差点把潘金莲推倒在地。然后,武松发表了一篇义正词严、不乏威胁味道的宣言:“武二是个顶天立地、啮禽戴发男子汉,不是那等败坏风俗、没人伦的猪狗,休要这般不识廉耻,倘有些风吹草动,武二眼里认得是嫂嫂,拳头却不认得是嫂嫂!再来休要恁地!”
这种情况下,一般人都会理屈词穷,无言以对。但潘金莲不然,她虽然也红了脸,但嘴上还能峰回路转:“我自作乐耍子,不值得便当真起来,好不识人敬重!”说完,“搬了盏碟,自向厨下去了”。
即使是老江湖、厚脸皮,碰了这样硬的墙壁,也不免从此死了心,闭口不言,就当什么也没发生过。但是,这不是潘金莲,她仍然有话可说,要说。武大郎回家的时候,潘金莲倒打一耙,“双眼哭得红红的”,称是外人武二欺负她:“……我见他大雪里归来,连忙安排酒请他吃;他见前后没人,便把言语来调戏我。”武大郎当然不相信自己兄弟会做出这样的事情。这时,武松去意已决,还是搬回到衙门去住了。
如果,从此保持沉默,还不是潘金莲。在武大郎表示担心武松搬出去住“须吃别人笑话”时,潘金莲仍振振有词:“混沌魍魉,他来调戏我,倒不吃别人笑话。你要便自和他道话,我却做不得这样的人。你还了我一纸休书来,你自留他便了。”几句话,便封住了武大郎的口。在武松引了土兵搬行李的时候,她更是痛快淋漓地骂了他一顿:“却也好!人只道一个亲兄弟做都头,怎地养活了哥嫂,却不知反来咬人!正是‘花木瓜,空好看’。你搬了去,倒谢天地,且得冤家离眼前。”
我之所以称潘金莲为语言艺术大师,不是因为她有如上所述的种种语言事迹,而是因为,她还有如下更加杰出的表现:
十数日后,武松奉派要替县令押送他在任二年半多“赚得”的金银去东京。临行前,他“上街买了一瓶酒并鱼肉果品之类”,回家跟哥哥嫂嫂告别。这个时候,曾经说过武松那么多难听话的潘金莲,曾经千叮万嘱吩咐武大不要去搭理他弟弟的潘金莲,竟然不是怒目相向,避之如寇仇,而是立即上楼去,“重匀粉面,再整云鬟,换些艳色衣服穿了,来到门前迎接武松”,并且出人意料地说出如下一番“知冷知热”的话来:“叔叔,不知怎地错见了?好几日并不上门,教奴心里没理会处。每日叫你哥哥来县里寻叔叔陪话,归来只说道:‘没寻处。’今日且喜得叔叔家来,没事坏钱做什么?”当然,原因很清楚,潘金莲以为武松回心转意,“这厮思量我了”。
武松向潘金莲敬酒之后,说出如下一番话:“嫂嫂是个精细的人,不必用武松多说。我哥哥为人质朴,全靠嫂嫂做主看觑他。常言道:‘表壮不如里壮。’嫂嫂把得家定,我哥哥烦恼做什么?岂不闻古人言:‘篱牢犬不入。’”按说,这番一家人关起门来说的话,尽管是有所指的,有些锋芒,但出于一片好心,而且合乎情理。但是,在潘金莲听来,却并非如此,她立即予以反击,指着武大开骂:“你这个腌臜混沌!有什么言语在外人处说来,欺负老娘!我是一个不戴头巾男子汉,叮叮噹噹响的婆娘!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人面上行得人,不是那等搠不出的鳖老婆。自从嫁了武大,真个蝼蚁也不敢入屋里来,有什么篱笆不牢,犬儿钻得入来!你胡言乱语,一句句都要下落:丢下砖头瓦儿,一个个要着地。”这一番话,论文采,论气势,几乎可以跟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著名的散曲【南吕一枝花】《不服老》(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相媲美。
武松听后,笑着说:“若得嫂嫂这般做主最好,只要心口相应,却不要心头不似口头。既然如此,武二都记得嫂嫂说的话了,请饮过此杯。”话里虽然含茬,但武松是笑着说的,而且还带着敬酒。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但潘金莲不吃这一套,只见她推开酒杯,一边跑下楼梯,一边发话道:“你既是聪明伶俐,却不道‘长嫂为母’!我当初嫁武大时,曾不听得有什么阿叔,那里走得来,‘是亲不是亲,便要做乔家公’。自是老娘晦气了,撞着许多事!”
众所周知,武松是《水浒传》中口才超群的好汉,凡事总有一套一套的说法。但比起潘金莲来,他显然只是占理而已,辞藻、生动、形象等方面,都有明显差距。
我认为,潘金莲语言艺术的过人之处在于:人间已经没有任何人,任何力量,能够让她理屈词穷,使她闭上那张巧舌如簧的嘴!(来源/腾讯大家,文/丁启阵)
相关阅读:潘金莲拿什么来争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潘金莲那一张巧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