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善拯救未来
还没有接触此书的时候,我只是粗略看了下简介,看到“免费午餐”与“柔软改变中国”之类的字眼,以为是励志或经管类的书籍。一向对这两类书籍敬而远之的我,这次竟鬼使神差弄了一本过来,像模像样地读了起来。这算是我与它的缘分吧,让一个一直在公益边缘徘徊的社会人终于有机会看到社会真正的良善先行者。这原来并不是我想像中的那类书,可我已然养成了顾名思义的坏毛病,于是,在不长的四年读书写作的生涯中,我不知道顾名思义地把多少好书给拒在了门外。可是习惯一旦养成,想改何其难。庆幸这一次,没有错过一本颇值得思考的好书。
我给好书的定义或者标准有这么几条。一是获得新知。但凡一本书读完能让我觉得获益匪浅,学到了许多未知的东西,并在咀嚼新知的过程中有所思所悟,产生更多的积极向上的想法。二是看见良知。我不喜欢雷锋式的好人,成全别人,牺牲自己,完了还在日记里记下所谓英雄事迹。我想要的是推己及人式的良知,时刻对这个国家和和社会保持自己一颗赤诚的心,仁爱,慈悲,宽容,做不到普渡众生,起码不会见死不救。三是窥见黑暗。太阳所照之处尽是光明,但万物相克而生,有光明就必会有黑暗,有人生活在光明中,就有人还活在黑暗里,活在光明中的人幸福快乐,而活在黑暗中的人却痛苦压抑,备受折磨。有人用心关注社会,呵护黑暗中的一切。有人用眼睛注视社会,让黑暗里的罪恶难以得逞。有人用如椽大笔指正社会的不公,用双手拖住太阳,让它照射到更多黑暗的地方。让穷困与罪恶公之于众,接受万民的检阅,或引来口诛笔伐,或招致杀身之祸,即便如此也在所不辞。
我没有惊喜于扉页邓飞的签名,更没有惊喜于在他的努力与号召下一座座免费午餐学校顺利开餐。我惊喜于还有真正践行公益者如邓飞般可以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地去完成一件事,把一件事做好做透。我惊喜于还有地方政府不畏社会监督而大门敞开,不惧被骂成不作为的政府而依然选择合作。我惊喜于那些为免费午餐开餐付出过不懈努力的明星、记者、数以万计的热心网友,他们是社会公益的最好的代言人,是社会良知的践行者,是照亮黑暗的太阳。当然,在我为社会仅存的良善欢呼雀跃时,心里也一度陷入了尴尬和恐慌之中,向来被喻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我,虽然从未以此为荣,但践行公益的举手之劳却做的少之又少。很多时候,还为自己开脱,拿什么红十字会也不干净,一切公益组织都不能相信为由,作为自己很少反哺社会的借口。
看到邓飞的行动,令我羞愧难当。在高唱人间自有真情在的同时,也看到了自身的渺小,说出容易做出难,公益在嘴上,谁都可以说,都可以拿来作为悲天悯人的门面装饰,可是要身体力行又是何等不易,但邓飞们做到了,我愿意这么称呼他们。因为他们不是一个人,不提倡什么英雄主义,他们不过做了政府没有做到的,帮助政府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人人向善,人人爱人。
记得许久之前,还在读大学的时候,看了一部大学生支教的电影,好像是叫“山的那一边”吧,大致的情节就是一对大学生情侣去某个山村学校做短暂的支教,一开始对一切满心好奇,农家饭也吃的津津有味,可是没几天,男生受不了了,撺掇着女朋友要回城,后来他们支教期满就回了城,各自有了自己体面的工作,再后来好像那个村的村长来到城里找到他们,说原来一直教孩子们课的那位老师因为暴雨滑落山崖不幸死亡,现在孩子们一个老师也没有了。女生听完泪如雨下,毅然辞掉城市的工作回到了那个山村教书。这再一次令我想到了张艺谋早年间最具悲悯情怀的一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那不是想象,那真的就是活生生的现实。
法律说人人生而平等,可那也只是从法律上,从理论上。生活中,很多人一出生就被戴上了贫穷的帽子,呱呱坠地在资源匮乏的穷乡僻壤与哇哇大哭地坠落在城市中的某间产房,许多人,从一出生就不是不公平的。叫屈没有用,只有从小教育孩子,要读书,要脱贫,要吃上皇粮,可是在这之前,许多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朝不保夕,作为祖国的花朵,那些充满希望与梦想的眼神,时时刻刻都在鞭策有良知人的心。还记得那个希望工程的大眼睛女孩吗?她现在已经长大成人,成为一名银行职员,却时刻还不忘资助贫困的孩子,因为她就从那里来。
这个社会纷乱复杂,敢于脱下社会赋予你的金缕衣,双脚踏进农村的泥土地,不是谁都可以说到做到,邓飞做到了。是的,他没有钱,也只是一个平凡人,但却执拗地坚持着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值得的事,不图青史留名,只是想让孩子们有饭可持,有衣可穿,有病可医,不再营养不良,不再惊恐,不再寒冷,不再被拐卖。导演李扬的“盲系列”就是在向社会敲响警钟。那些富商巨贾,家财万贯,却一毛不拔,我无意将良知捆绑上道德高低的标准,我只是愤恨资源分配的不公,我知道很多时候政府也无能为力。但我却想不通每一年那么多的财政收入最后都投向了哪里。
看到新闻说谁谁谁又捐了多少,又要收购国外某报云云,我不置可否。打心里感激的是那些在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之后的人,许多人在默默守护着一份良知,用自己的方式反哺社会。在不敢扶老人这样扭曲的城市社会中,人们早就突破了道德的底限,娱乐讽刺也早已突破了上限,很多人感叹这是一个什么社会。我说,这就是我们生存的社会,我们一手造就了它,而后它又一手培育了畸形的我们,我们都是社会的畸形人。
还记得某会在传出郭某某的事件时,我正在某政府机关供职,当时机关号召所有人开展一年一度的捐款,处级200,科级100,其他50,我作为“其他”里的一员,第一次破天荒打死不捐,于是最后公示的时候,机关只有我一人榜上无名,“名落孙山”,某会真的是伤透了我的心。等到后来看到有血库中心的血用不完,都用来浇花了的新闻,我更是七窍生烟,悔不当初的300CC。可是当我看到邓飞等人的壮举后,不禁竖起了大拇指。
我在新浪微博上看到了免费午餐资助的许多小学,每天一笔账目,单价、总价,吃的什么,多少人就餐,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清清楚楚,精确到分。即使如此,作为“高风险”的公益行业,难免总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误会、攻击甚至污蔑。可是这一切并没有把免费午餐击倒,相反,网络和社会的监督使得邓飞们越来越组织化、透明化、体制化,不断完善公益事业的墙墙角角,边边落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更多的公益项目,募捐来更多的公益资金。
他们终究没有被流言蜚语击倒,而是愈来愈坚强,愈来愈团结。
有这样一群人,用热情拥抱社会,回馈人间。他们满腔热枕,满怀悲悯,用一双勤劳的手、一颗柔软的心,为祖国的未来捧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饭菜,让那一双双期盼的眼神、惊恐的泪眼有了血色和温暖。他们脚踏泥土,为山区输送着人间所剩不多的爱之果,善之花,让良知在祖国最贫穷偏远的乡村延续,让温暖在寒冷的冬夜成了炉边渐成燎原之势的火苗。不求事业的功成名就,不求社会的赞美褒奖,更不求今生的回报索取,唯求一颗淳朴的心灵,在亿万人的心中生根发芽,涓滴细流,汇聚成海,让太阳照射到这个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看到那些迟到了多年的笑颜。柔软改变中国,良善拯救未来。向邓飞们致敬。(《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书评/淼淼点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