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旁观别人的旅途,我在看什么
在我看来,在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里,最重要的不是勇气,而是对自己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出发点。如果旅行的动机是逃避现状,推卸责任,去外面玩了一圈只为了忘掉生活里的不愉快,那么这样的旅途既花费了时间金钱,又令人在归来之后更加无法面对现实。但任末末的这本书不一样——在前言中,作者便很明确地介绍了自己的状况,她在旅行前的工作生活并不差,所以旅行不是为了逃避压力。很快,她就告诉我们,她的旅行,是为了告别麻木、寻找感动、邂逅美好,看看自己若脱离了“安稳”那双庇护的羽翼,能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毕竟,安稳,一方面给人安心的保障,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人去发现自己的更多可能。
在最初的时候,人们都想做天上自由自在飘浮的云,而最终,大多都做了落地的雨。
我们落了地,去循规蹈矩,去脚踏实地,去按部就班,去一成不变,我们说这是安稳,我们说平平淡淡才是真。但就在这同时,有一批人跳出了轨道,他们告别了机器般精确运转的生活,投入了未知的旅途,飞成一朵自由的云,而落了地的雨,愿意去仰望。
透过别人的眼睛来看世界,也不失为一种经济快捷的体验。这本书的印刷和排版很精美,每一页都印着大幅的图片,极具当地特色,给人最直观的视觉享受,又与文字相得益彰,从中也可以看到整个团队的用心。一本灌注了深深诚意的书,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书中有句话:“所有问题都不是顿悟所能解决的。”我深以为然。我们不能期望通过读哪一本书,就指明生活的方向;不能期望做一次旅行,就体味生命的真谛。
读一本书,就是走一段心路。我们所要做的,是认真对待这一段路途。任何事情都没有结果,生命只是许多长长短短的过程。我们的所有追求,都是用一个过程去追寻另一个过程。史铁生说:“一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你便把绝境送上了绝境。”那么一个没有绝境的人,便在有限的生命中永生。
让过程精彩。
在旅途中结识各种各样的人,与他们交谈,体味他们的生活态度,存放在自己脑中,这本身就是内在的整合与选择。旅行中看到的景色,听到的话语,通过思考,便会升华。融合了思考的旅途,使人眼光变得长远,胸襟变得开阔。比如在作者体验“风筝冲浪”时,她的教练说:“不要盯着风筝,只要想着你希望风筝带你去的方向。”作者没有在此大发议论,但我相信每个读者的目光都会在此停留。
我们读这本书,读作者如何跳脱出麻木的框架,体会生命的鲜活和多彩,又如何俯视着这缤纷的一切,最后沉淀下来告诉自己:“生活的答案始终是在当下,如果无法在当下的生活中踏实下来,即使走遍天涯海角,我可能都得不到我想要的宁静。”
读作者的旅途手记,同她一同走过心路历程,具有了发现美的眼睛之后,麻木、单调、乏味自然都会远离。便如作者在后记中所描述的一样:“之后,世界好像变得可爱了许多,心的归宿是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在茶余饭后、在办公室里、家里、路上和呼吸着的每时每刻。”
原来,旅行的终点,就是用美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当初的起点。
愿每个人都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愿每颗流浪的心都能得到归宿。(《愿每一颗流浪的心得到归宿》书评/格子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