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linbubuwa 发表于 2014-2-14 21:25:06

白族音乐介绍

简述  和各兄弟民族一样,白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各种民间表演艺术,不但有着鲜明 、独特的民族风格,而且形式多样,门类齐全。诗歌、音乐、舞蹈、曲艺、戏剧等各艺术门 类都有着丰富的艺术积累,在世世代代白族人民中间广为流行,自古及今,常盛不衰。
  白族调,是白族民间最为普及的一种演唱艺术,几乎男女老少都会唱,即便唱不出口的人也会背上几首歌词。山区半山区的白族人,父母对儿童的启蒙教育,也通过教唱白族调来进行。白族调的唱词从文学上来说已经形成了本民族所独有的诗歌格律,通称为"三七一五"体,即每节歌词以三个七字句和一个五字句构成,(大凡白族的韵文都基本遵循这个格律)。明代白族诗人杨黼创作的《词记山花·咏苍洱境》的白语抒情长诗就以这种格律写成,因而又被称作"山花体"。白族民歌绝大多数是七句或八句为一首的短歌,分为上下两阙,上阙一般以三个字的"韵头"起韵,然后是两个七字句,一个五字句;下阙为三个七字句,一个五字句,上下两阙构成一首完整的诗歌。
  如:“翠茵茵/小妹你是启明星/一表人材逗人爱/赛过观世音。//芍药见你红了脸/牡丹见你让十分/只要见着妹一面/ 有病也减轻。"也有第一句不用"韵头"而直接用歌词限韵的,如:"石宝山上郁金香/小妹你家住哪方/卧蚕眉毛丹凤眼/蓝花绿衣裳。//愿变你窗前明镜/愿变你灶后水缸/愿变十五三更 月/夜夜照妹窗。”
  白族民歌讲究押韵和声调高低相协的格律,在对歌当中如一方跑了韵便算是输家。各地白族民歌唱词基本一致,曲调则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主要分为大理调、 剑川调、西山调、东山调、山后曲等。有的高亢粗犷,有的幽婉动人。内容也十分多样,不 但有山歌、情歌、习俗歌、咏物歌、儿歌等,还有大量幽默诙谐的"反意歌",正话反说,表现了白族人民乐观自信、开朗活泼的的民族性格。
  白族的乐曲主要有“三弦、笛子、锁呐”等。民歌有白族调,对口山歌,本子曲等类型。《南诏奉圣乐》被列为唐朝十四部乐曲之一。《大本曲》和《吹吹腔》发展演变成了别具一格的白剧。
白族洞经音乐   经音乐属道教音乐,是汉宫庭音乐文化。主要用于说演道教经典《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或《洞经》而得名,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拒《义子簿》、《长生录》载,明嘉庆13年大理学者到四川 潼演习《大洞仙经》,带回两部广为传之。始此,洞经音乐在大理繁衍,并得到不断发展。明末清初,《大洞仙经》在大理地区已风行于各地文化阶层,并已和大理白族文化融为一体。它不但具有古朴典雅的江南丝竹之风,而且具有大理白族传统音乐,既和谐、优美,若行云流水,又古韵迭起,令人听之飘飘欲仙,宛如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
  大理地区流传的洞经音乐,历史悠久,古朴典雅,内容丰富多彩,韵律优美绝世。现广泛传的有唐宋诗词《小桃红》、《浪淘沙》、《水龙呤》、《汉东山》,道家音乐《上清宫》、《天宫颂》、《真武赞》,宫庭音乐《南清宫》、《宣风曲》、《普天乐》、《南洋洲》,江南丝竹《小开门》、《忆江南》、《金纫师》,民间小调《忆金莲》、《润雪飞》,白族调《蜜蜂飞过》、《酸辣子》《〈海东调〉,还有吸引了部分儒家音乐的《大晟乐》等等。
  目前大理的洞经音乐蔚然成风,除大理古城和下关两大会外,洱海地区村村都有一会,寨寨都四季演奏。每当夜幕冉冉降临之际,苍洱大地便徐徐升起仙乐般的洞经音乐,让您临场聆之则飘飘欲仙,听之则长醉不省,留连忘返。
白族民歌   白族是云南省文化比较发达的少数民族之一,白族的民间歌唱艺术也具有的水平。在白族民间,既流传着大量的山歌、小调,也有各种体裁、形式的叙事歌曲。歌词大都有较严格的句式、格律,尤以“山花诗”体歌词占有较为突出的地位。
  在白族民歌中,最受群众喜爱而又流传最广的当属“白族调”,其中又以大理、剑川和洱源西山“白族调”最有代表性。这类民歌多在山野、田间演唱,既可伴随栽秧、打柴、放牧等生产活动,亦可用于男女相互倾诉爱情,并大都节奏自由、曲调悠扬、气质粗放,有着浓郁的山野风味,故属山歌类民歌。而其中的剑川“白族调”,又常在三弦的伴奏下,用以演唱长篇叙事诗,故又具有叙事歌曲的特点。
  主要流行于剑川的“泥鳅调”属于较古老的小调类白族民歌。全曲高吟低唱,起伏跌宕,再贯穿以紧迫急促的三弦伴奏,抒发了波翻浪滚、难以遏制的愤懑之情,流分体现了白族人民反抗压迫的传统战斗精神。其他如“麻雀调”之类的白族小调,则活泼轻快,幽默风趣,亦颇受群众喜爱。
  在白族民间,还流传着几种叙事性的演唱形式,一是洱源西山区和剑川东山区的《打歌调》,二是《青姑娘》,三是《大帛曲》,四是《本子曲》。《打歌调》虽在“打歌”这一歌舞活动中演唱,而演唱者只歌不舞。《青姑娘》则以组歌形式,咏唱了青姑娘的悲惨命运,是一首深深打动人心的反封建悲歌。《大帛曲》亦名《花柳曲》,专在白族传统风习“绕三灵”中演唱。《本子曲》的演唱形式主要流行于剑川,大都以单一的曲调演唱长篇叙事诗。这些演唱形式运用的曲调均属叙事性歌曲。而《本子曲》则初具曲艺形式的特点。
  因白族接受汉文化较早,故白族民歌中亦有不少白族化了的汉族民歌,白族群众惯称这为“汉调”。如“邓川汉调”既属有一定白族特色的汉族民歌,而又在白族地区早已广为流传,深爱白族人民喜爱。
  近年来,一提到白族,大家就不能不想到著名白族女歌手杨洪英,她演唱的“大理白族调”悠扬婉转、热情奔放,她演唱的“麻雀调”活泼跳荡、妙趣横生,她演唱的“泥鳅调”深沉强烈、动人心弦。1978年在全国民族民间唱法会演中,她演唱的白族民歌,以那甜美的声音,清晰的吐字真挚的感情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博得首都观众和声乐界的热情赞扬。 
大理地区的民歌   民歌在大理民间非常流行,有白族民歌、彝族民歌、汉 族山歌等多种,唱的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男女老幼都 能歌唱,无论上山下海,或在田间劳动,只要有人开了头,就 会此呼彼应。民歌是大理各族人民用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最 好方式,白族民歌可分为长歌、短歌两大类,用白语唱,统称 白族调。长歌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说唱结合,三弦配曲,称 “大本曲”或“本子曲”。短歌是白族民歌的主体,在白族群众中已经普及,男女老幼都能歌唱,因此称为“白曲”。
  白族调内容极为丰富,有劳动歌、仪式歌、寓言歌、生活歌、情歌、 苦歌、儿歌、咏物歌、反意歌、习俗歌、地名歌、一字歌(每 句唱词里都有一个同音字词)、劝世歌等13种。格式有“三七 七五”(第一句3个字,二、三句7个字,四句5个字)和 “七七七五”两种。彝族山歌主要流行于彝族聚居的漾濞、巍 山、南涧等县,用彝语唱,种类有打歌调、薅秧调、喜调、山歌、牛歌、哄娃娃调等,格式为7字一句,歌词内容丰富,调子优美。汉族山歌,汉、白、彝各个民族都能唱,以对唱为 主,因此又称“对口山歌”,在全州普遍流行。男女对歌时, 都是即兴随编随唱,句式多为7字4句,用汉语对唱。
民谣  民谣有童谣、革命歌谣两种。童谣是流传在白族地区供儿童朗诵的一种韵文诗体,作为儿童们游戏时的唱词和启蒙教材,如《梨树开白花》、《打发小大姐》、《打水鸭》、《煎糍粑》、《诳大话》、《莫要小看人》、《橡筋歌》等。革命歌谣是大理各族人民群众用来反对剥削,歌颂共产党和革命军队的一种押韵的民歌体裁,如1936年红军二、六军团过大理地区时人民歌颂红军的歌谣:“红军三万三,路过波罗庄,吃富不吃贫,穷人家莫搬”等。还有歌唱中共地下党在滇西北建立的革命武装七支队的革命歌谣:“翠茵因,参加红军打敌兵,解放这县攻那县,有革命雄心。打倒反动保安团,还要消灭土豪绅,建立 人民新政权,不达不甘心”等等。 - 儿歌 - 儿歌是流传在少年儿童中间的一种口语歌词,在大理地区极为普遍。儿歌独具特色,有长句、短句,有男女对唱等多种格式。已搜集整理的有《唱月》、《寻根底》、《月亮姐》、《阿 姨姨》、《白月亮人《千好笑》、《尼尼乃》、《一千岁》、《腌腌莱》、《独姑娘》、《吆雀》、《冬至节》、《新大嫂》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白族音乐介绍